华夏本无狮,中国狮文化如何兴起?
作者:薛生
正月刚刚过去,在正月里,舞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除了舞狮这样的表演艺术,在我国民间建筑、造型艺术、娱乐乃至文学中,狮文化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说来有些奇怪,自古华夏本无狮,狮子是域外传来的一种异兽,却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世界独有的狮文化?
南方舞狮
北方舞狮
因为少见,所以成了祥兽
狮子的原产地在欧洲中部。20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在德国南部、奥地利、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及多瑙河流域的河谷地带,都曾经是狮的家园。在距今大约5.5万年到20万年的时候,它们的分布区向东南方向扩展,首先进入亚洲,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西通过埃及进入非洲,再穿过赤道地区,踪迹遍及整个非洲大陆,进化成为现代的非洲狮各亚种;向东的一支则通过叙利亚、波斯,穿过中东,再进入印度,成为今天亚洲狮的祖先。
华夏这片土地上,自古并没有狮子的踪影,狮子是被人为引进的。最早引进狮子,还是要追溯到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的那次著名事件。在我国史籍中,最早出现狮子的记载是《汉书·西域传赞》,那里说到,狮子是张骞通西域之后作为“殊方异物”传入中国的。
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东汉顺帝时,疏勒国王派使者到洛阳,向东汉朝廷赠送礼品,其中就有狮子。顺帝见到这巨大而凶猛的野兽,颇感新奇,就命人把狮子安置在御苑内,加固铁笼,还让大臣们一起来观赏。
汉代以后,狮子虽然通过人为途径传入中国,但多半作为贡品,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内,一般的平民百姓就只有耳闻,难得一见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祥兽文化,比如龙、凤、麒麟等等。它们多半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被人们综合现实世界中各种动物的形象,加以想象创作,成为一种吉祥的符号。狮子传入中国以后,一方面有现实存在的影子,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加上它本身威武的形象很具权势的象征,于是成了祥兽最佳的摹本。
狮子作为祥兽被人们加以艺术创作、表现,也是自东汉时期就开始了。我国早期的石狮往往设置在贵族墓前的神道两侧,用以驱逐邪恶、保护墓地。
从一开始,狮子作为一种祥兽符号,它的形象就加了很多想象的成分。有的在狮子的肩上增添一双飞翔的翅膀,有的在狮子的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有的在狮身上饰以云纹和火焰纹。对这种以狮子为模本的祥兽,称呼上也各有不同,有称麒麟的,有称辟邪的,有称天禄的,有称扶拔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这种神瑞化的装饰更为突出。
而随着汉代以来印度佛教的传入,更把狮子神化起来。佛经故事中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狮子凌驾于百兽之上,具有了辟邪护法作用。
深入民间的玩具狮
建筑上的狮子多半是帝王、官宦和豪富们权势的象征。不过,既然成了祥兽,狮子也不可能只为权贵专有。宋代以来,狮子在世俗化、程式化过程中,逐渐深入到民间,并多半以玩具的形式出现,为百姓们喜闻乐见。
陕西凤翔的泥塑玩具狮是当地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欣赏习惯,将传说中的兽中之王与狗、猫的具体形象相结合,使狮子形象憨态可掬。这种狮子的造型夸张了狮子的大头和眼睛,突出了一排大而白的牙齿。山东临沂、潍坊的民间布制玩具狮子,头部做得与身体一样大,眼睛、耳朵、尾巴都做了充分的夸张。把一头凶猛的狮子变成憨态可掬、稚气横溢的可爱形象。
北京的棕狮用泥块做头,用布片、排须做成耳朵和身躯,再施以彩绘,成为活脱脱民间舞蹈狮子的缩影。
广东和福建的民间彩扎狮子,用彩色的布料、毛绒剪贴拼制,通体用金银线刺绣,绒球点缀着狮头,整个形象显得色彩俏丽,活泼生动。
在陕北的绥德、洛川、米脂及关中的富平、澄城县城乡,流传着一种放在炕上的拴孩子石狮,形状不大,最大的不过30多厘米高,小的仅2至3厘米。这种炕头石狮与当地群众世代相传的“保锁孩子”的习俗结合在一起,小孩生下百日后,都要用这种炕头石狮“拴”起来,小狮子可以镇住邪气,保佑孩子平安。形体较大的石狮,又有“稳”住孩子的作用,防止摔到地下。
民间狮子玩具的创作中,艺人们抓住了狮子的头部特征,突出眼和口,让人一看便知是狮子,做到了“神似”。狮子的身体上绘有花草,尾巴和双腿采用“写意”的方法表现,使狮子具有孩童天真、稚气、健壮的意趣,为狮子艺术注入了浪漫的新生命。
最著名的守门狮
狮子以其威猛的外形,在中国文化中最著名的形象可能就是守护狮,特别是守门狮了。
在中国,狮子作为吉兽最初的职责也是守护,从东汉开始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宫殿的卫士。从宋代开始,狮子的形象逐渐世俗化,除了宫殿官府,私宅园林前也可以设置守护狮。
狮子的形象也被附着了官阶、权力、等级等文化意义。清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设置守门狮曾有过规定,如一品官门前石狮的狮头要有13个卷毛疙瘩,俗称“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卷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不过,这种限制很快便被废止了,这是因为狮子在民间建筑上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很难加以限定了。
明清的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双双蹲坐门前,雄狮戏绣球象征权势和一统寰球;母狮抚小狮象征子嗣昌盛,源远流长。
北京是元、明、清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荟萃了中国封建社会古建筑中的狮子大成,其中尤以天安门大石狮最为著名。天安门大石狮前后排列,分为2对,共4尊。石狮的形貌相似,呈圆团状,用汉白玉石雕刻。这4尊大石狮连座高3.4米,每尊重15吨。4尊石狮的头顶都有13个疙瘩,这是当时的最高规格。这4尊石狮是中国明清狮子的典范,是北方狮的代表,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狮子艺术中的正宗。
从守门狮使用的材质上看,石质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铁铸狮、铜铸狮等。
宋代的寺庙祠堂、大型宅第和桥梁等古建筑中都把狮子作为主要的装饰题材,台基、柱础、栏杆、抱鼓石、瓦当、栏板及其他建筑构件上都有狮子的身影在跳跃。最有代表性的则首推山西省的晋祠。
狮子在桥梁上装饰始于何年,现在很难定论,北宋李明仲编纂的《营造法式》对建筑上的望柱栏杆应用雕刻狮子已有规定,说明最迟在北宋便有桥梁装饰狮,留存至今的则以北京郊区卢沟桥上的石狮最为著名。
卢沟桥在北京郊区永定河上,大桥建于金代,桥长265米,宽9.3米,是我国北方最古老的大型联拱长桥。卢沟桥的140个石制望柱及栏板等处都刻有形态无一雷同的狮子。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除裸露在外的石狮子外,在大狮子的肚下、背上还有不少时隐时现的小狮子,现在终于数清,总计485尊。桥上的石狮全都嬉戏活泼,充满人性气氛,作者所表达的就是以狮子的姿态来达到装饰悦人的目的。
北方舞狮把魏太武帝作为祖师
在中国的传统狮文化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守门狮,应该就是舞狮了。逢年过节,用舞狮来调动、烘托喜庆气氛,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喜庆文化。
舞狮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北方舞狮往往把南北朝代北魏的魏太武帝(公元408-452年)称为自己的祖师,因为是他把西亚传入的狮子队改名为“北魏瑞狮”,并加以扶持和提倡的。
更有人提出,最早能见到有关狮舞的记载还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魏国的孟康,他留下了“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的记载。
而北魏时期关于舞狮的记载更为生动详实。当时的杨衍之在他的《洛阳伽蓝记》中对此做了具体的描写。他说到,在四月四日佛降生的日子,人们将佛像从庙堂中请出来,抬到街上和广场上游行,让人们瞻仰礼拜,以示敬意,在游行的队伍前,戴着面具、穿着兽皮的人,装扮成狮子的模样,边舞边开路,起到镇邪驱魔的作用。从这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舞狮最早与佛教节日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最著名的舞狮是“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由人扮演五头不同颜色的狮,各立一方,在狮子郎的引逗下,表演狮子俯仰顾盼等各种情态。发展至宋代,已与现代舞狮非常相似了。明清以后,舞狮尤为盛行。而舞狮起源中的宗教成分则渐渐脱离,舞狮成为一种单纯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狮在长期的演变中,在我国各个地方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大体上可分“北方狮”和“南方狮”两个大类。北方狮的外形与真狮比较接近,全身覆盖着金黄色的狮披;南方狮头的色彩则艳丽夺目,富丽堂皇,如广东狮往往夸张其头部的造型,额部十分突出,大都安上玻璃眼球,显得光彩夺目。
舞狮按表演动作,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而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威猛勇武。
中国传统的舞狮一般由三个人组成,一人为舞狮郎,二人装扮成狮子。舞狮郎身穿武术衣,腰扎彩带,脚穿武士靴。装扮狮子的二人也有分工,一人为狮头,一人为狮身。舞狮时三人协调配合,表演出各种精彩的动作。
而从传统舞狮中生发的舞狮杂技艺术,那就有着更高的观赏性,当然难度也就更高了。
【域外一瞥】
西方文化中的狮子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老虎是“百兽之王”,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占据“百兽之王”地位的则是狮子。汉语中老虎的角色在英语中常常变成了狮子,比如“fight like a lion”(像狮子一样勇猛战斗),“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狮)等,不胜枚举。
在古埃及,狮子的石雕踞伏在通往圣所的大道两边,以尽看守和保护之责,通常这些石雕以狮身人面像的形象出现。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是位于哈夫拉金字塔前方的狮身人面像。狮身比喻法老的身体强大如万兽之王,而人面代表人类的智慧。法国考古学家曾于2001年在一个古埃及陵墓中首次发现了一具雄狮木乃伊,这充分说明了在古埃及文化中,狮子的神圣地位。
西亚人和欧洲人经常借用狮子来标榜强势的人,例如波斯人在代表自己的旗帜上画上狮子,英格兰的理查一世以“狮心王”称号而闻名。
天主教的教堂特别喜欢展示狮子的画像。最早的基督徒已经描绘和雕塑了狮子的形象,想以此表达他们面对迫害应该表现的勇气。后来,在主教的座椅背上绘上狮子,或者把建筑物的柱脚塑成狮爪形象,以象征世界的兽性为基督教的教义所战胜。
地名由来
新加坡为什么被称为“狮城”?
新加坡不产狮,却被称为“狮城”,这和它的一位征服者的奇遇有关。
据说,在大约1160年前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一个小国的王子带着新婚妻子和随从们一起出海。在海上他们遇到了狂风大浪,船只随风漂流,险象环生。当风浪平息时,他们看到远处出现了一片洁白的沙滩。
王子带着随从们上了岸,却迎面撞上了一头怪兽。怪兽行动非常敏捷,还没等大家看清,就消失了。王子问随从这怪兽是什么动物,随从也不能确定,就随口认定那是一只狮子。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实的,那么,从当地的动物分布来看,那应该是一只东南亚老虎。不过王子却真把它当成了狮子,十分高兴。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狮子也是勇猛、雄健而又吉祥的动物。王子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占领了这个原本叫“淡马锡”的地方。
为了纪念这个与吉祥动物的奇遇,王子征服了这片土地后,就把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拉”。在马来语中,“新加”是狮,“坡拉”是城的意思。这便是新加坡和“狮城”名称的来历。
自然之谜
亚洲狮和非洲狮 无法杂交生育正常后代
现存的狮子分为非洲狮和亚洲狮两种。
亚洲狮曾经出没于世界上一大块狭长区域,从南亚次大陆横越伊朗和阿拉伯半岛到欧洲、巴尔干半岛一带。但狩猎和人类扩张消灭了各地的种群,只剩下印度的一块亚洲狮的最后栖息地,目前野外只有大约300只。而非洲草原上的野生非洲狮目前也只有二三万只。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身躯略小。
20世纪80年代,为了培育出一种特别吸引人的狮,印度查特比尔动物园管理员通过让亚洲狮和非洲狮杂交培育出一种独特的杂交物种。
在理论上,这个杂交繁育计划看起来不错。早先狮已成功地与虎、美洲豹等进行过杂交育种。所以,在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之间进行杂交看起来更顺理成章。这家动物园让两只非洲狮与两只亚洲狮进行交配。但当幼狮生下来后,管理员才明白这个计划出现了问题。这些杂交幼狮出生后,其后腿都严重疲软无力,几乎不能行走。更糟糕的是,几年过后,多数杂交狮的免疫力开始下降。到2000年,当动物园已经培育出70多头杂交狮后,管理员不得不决定终止这一损失惨重的计划。他们切除了雄狮的输精管,决定让杂交狮自然灭绝。
现在,一些依然活着的杂交狮非常虚弱,它们连从骨头上撕下肉块的能力都没有,只能吃无骨的肉。
(本文写作参考徐华铛、杨古城编著《中国狮子艺术》,李湘涛著《狮》等,特此致谢)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中日韩民俗鉴赏(九)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据地质学家与考古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约从250万年前延至15000年前),由于冰川;的作用,日本列岛曾以陆桥的形式与亚洲大陆相连,原始人类与动物可以自由往来。因此,在日本发现的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与陆生脊椎(zhuì)动物化石,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及动物化石,有许多共同之处。直到一万多年前的全新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才使得日本列岛与大陆完全分离。后来,中国大陆的上古居民,仍利用日本海左旋环流和季风,跨过朝鲜海峡,东渡日本。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交流,为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助力!
中日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周秦时代的神话故事《山海经》(记事以山海地理为纲,涉及上古迄周之历史、民族、宗教、神话、物产、医药、巫术等各个方面)中,已经有“倭属燕”的记载;公元前一世纪的《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因等撰)中,更明确记录了东海“倭人”向中国朝廷进贡之事;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则开始为日本立传(《魏志·倭人传》),详细记述日本国情和中日交流史实。从《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宋范晔撰)。《三国志》,一直到《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清张廷玉等撰)、《清史稿》(近代赵尔巽主编),中国历代16种官修史书中都有对日本情况和中日交流的专门记载,如《倭人传》、《日本传》(从唐代开始中国称倭为日本)等,从未间断。
中日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初的渠道主要是中国移民迁居日本,这些“渡来民”有的经过朝鲜半岛,有的直接漂流到日本,他们所传播的主要是物质层面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后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如邪马台国的遣魏使,倭五王的遣宋使,奈良、平安时代的遣隋使、遣唐使以及中国的聘日使等;此外还有各种留学人员,如人唐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彼此间交流的内容也扩大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宋、元、明、清时代,中日两国间的交流方式则以商人贸易和僧侣往来为主,经济、文化交流并举。到了近代,两国间的交流途径就更加多样化。
中日文化交流,对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甚至对于国际关系、民族情感、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问答
亚洲 特有民风 民俗 是什么?韩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
亚洲 各国有哪些风俗习惯?亚洲主要国家的节习俗禁忌(一)日本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日本人性格内向,好胜心强,自尊心强,勤劳刻苦,注意遵守时间,注重礼节。1.生活习俗...红、绿、蓝色受...
初一地理题 亚洲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对民族习俗的影响【区域或国...[最佳回答]北亚的雅库特人,因为气候寒冷,2.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以船为交通工具,因为恒河三角洲上降水富,...
【 亚洲 有多样的地域文化,下面不属于 亚洲的 地域 文化的 是:()A...[最佳回答]C分析:A、华夏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文化.华夏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故A不符合题...
亚洲 有多少种 文化 ,这些 文化 有无高低优劣之分?文化有多少种?由于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 文化 。 亚洲 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差别很大,...[最佳回答]5.地域自然社会发达发展中
春节 民俗 民风介绍?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或过年,是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融合了多样的民俗和民风,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列 亚洲 民族习俗与自然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活在东西...[最佳回答]东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冰雪较多,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人以狗拉雪撬为交通工具是为了适应当地环境.故选:A.东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 亚洲 地域 文化 多种多样,下列自然环境与习俗搭配不正确的是...[最佳回答]A、ri本的传统服装是和服,用筷子吃饭,并且ri本人最早发明了一次性筷子,故A叙述正确;B、沙特阿拉伯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为防风沙和太阳照射,房屋墙厚...
将下列 亚洲的 国家与其相对应的习俗或 文化 连线.①俄罗斯a.毛...[最佳回答](1)俄罗斯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非常严寒,使得俄罗斯当地居民服饰冬季以毛皮服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