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文化有什么传统 天津的民俗民风

小编 23 0

天津的民俗民风

编者按:9月13日是天津著名的民俗大家张仲先生逝世纪念日,让我们再一次缅怀这位大师。特此刊发张仲先生 2002年4月7日于天津图书馆的讲座全文。

张仲先生简介

张仲,回族,1930年生于天津。解放区华北大学毕业。曾任天津日报主任编辑,主编副刊。1990年离休。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理工学院经济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市文联委员、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著有民俗学专著多部,创作小说《古董张》、《龙嘴大铜壶》,获中国大众文学奖及鲁迅文艺作品奖,作品曾在海内外转载,并改编为地方戏、话剧及电视连续剧。2007年12月,张仲问鼎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民间文艺成就奖”。2008年9月13日18时40分,张仲因病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张仲先生被誉为天津文化的“活字典”。冯骥才曾说,作为天津民俗大家,张仲当之无愧。“关于老天津,无论什么问题都问不住张仲,方言俚语、民俗典故、街道巷里、五行八作乃至不起眼儿的一些小物件,只要是有特色的,有历史的,拿到张仲面前,他都能将其中的来龙去脉讲个清清楚楚。”

天津的民俗民风

张仲

首先感谢大家在这儿恶劣的天气听我不高明的情况介绍。刚才朱馆长说“听我讲座”,谈不上讲座,只能说聊天。我所以感兴趣,我认为第一是知我天津才能认识天津 、了解天津 、感受天津的品味,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知道天津,才能爱我天津,否则谈不到爱我天津,更谈不上从各个方面促进我们的工作。

有些人,特别是文化人,把天津作为粗鄙文化的代表,我特别反感。为什么?我写过小说《龙嘴大铜壶》,后来改编成电视剧 。我把天津人写成好人。因为电视剧中的有些人物形象 :像《四世同堂》中的李科长,还有电视剧《陈真》中的警察厅长等,俗鄙不堪的人物都说天津话。我特别反感这点,我把说天津话都写成好人,而说北京话的都写成坏蛋。因为你们可以把天津人写成坏蛋,天津作者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写北京人。冯巩有次这样说:“我从来不拿天津人糟蹋。”因为他是天津人,他的相声在使活时,从来不贬低天津人。你比如说高英培先生有个段子,这位相声名家已经故去了。他说的相声《钓鱼》,实际上也有他的负面影响。有很多人认为天津人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把它移植到所有天津人头上来,我有自己看法 。我认为天津人同任何地方的人都一样,都有不同的文化性格和不同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象相声《钓鱼》中说的人,不仅仅是天津人独有的性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 ,而不应把它做为天津人的典型化的代表。天津不是这样。我要一个个地讲这些问题。说到天津文化品味,拿什么来证明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 :有一首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刘半农的诗,后来由赵元任(赵先生是国际语言大师)谱曲,而且由他自己唱。这首歌一张嘴唱就是“天上飘着些微云”。有些人对赵先生说他唱的不对。说他唱的“天”和“飘”是低平调 ,按照普通话应该是高平调 ,赵先生说不对。我在美国波士顿讲学,台底下比较沉默,我就说赵元任说:“我用天津方言唱“天上飘着些......因为我是天津人。”这说明天津人文化 品味不是粗鄙。另外,有些人一谈到天津人就认为天津话俗不可耐,不要信这些,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交流工具,都是全民族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可以使用,被统治阶级、一般人也能使用。交流上没有阻碍,才叫语言。否则在交流上你完全听不懂。另外一种情况,那是鸟语,鸟语不是人语,鸟语是不能用来进行人与人交流的。你说天津话低俗 ,我曾经做过统计 :你看有些字眼儿 ,比如说“捅漏子”的“ 漏子”、“秧子”、“眼子”、“大头”、“狗食”、“老赶”、“夹剪”、“刺头”、“挨刀的”、“能耐梗”、“嘎杂子”、“穷人美”、“废物点心”这些词,你说这些都是天津话,粗鄙文化代表,实际上完全说错了,这些是地地道道北京话,这是天津话中的北京词语,流行了200年 。还有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比如“ 哈喇 ”形容油炸东西不能吃了,称“哈喇味”,还有说这个人办事拖拖拉拉,是“拉哈”还有“邋遢”;还有“敞开”;还有“ma cha”,比如衣服不平,把它“ma cha”一下 ;还有“la la”,比如人吃冰棍都化了“la la”一地 ;还比如“磨菇”……这些话是地道的北京话,而且北京话里的满族人说的话,而且是进关以后的老满州人说的话,见于爱新觉罗·胤瀛所写的满语词。这些词不仅北京人用,天津人也用。象这样的方言词,比如《北京土话》一书里有三分之一和天津语通用,而且此书还提到了,比如“糟改”——这是天津方言,却是光绪年间从天津传到北京的。说明天津话与北京话是双向交流,北京人也选择了一些天津的方言词,而北京的方言词也进入到天津的方言词里。所以认为天津话粗俗的人,是没有根据的。比如说还有些话如“di liu”,有些东西需要“di liu”,即提拎意,这是地道天津话,但也是北京话 ,而且是明代的北京话(见明人《宛署杂记》)。这种语言记录很多。今天咱们不是讲语言的,所以就举这些例子。目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天津、知道北京,了解天津以后要热爱天津,不要象有些人,我把他们叫无耻之人,他们将天津人鄙视得一钱不值,“吃着天津恨天津”。对于天津,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分析天津,研究天津,就不能认识天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来。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中国的土地,都是祖国土地的一部分,任何地方人都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应鄙视天津。如果带着有色眼镜 ,认为天津粗鄙,谈天津民俗,就没有交流的基点了 ,没有基点也就不可能进行交流,那就处于不公平状态,这样是不行的。

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天津民风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元代人写的诗:“直沽洋里白沙村,百丈牵船日未昏。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白沙村”就是指白色的村庄。因为元代的时候 ,天津还是一片盐碱地。从海河进来以后,就看见两岸全是闪闪发光的白色的土地,还有杨柳 、海燕、桃花、河豚等等。这说明元代天津是水乡景色,很美。这种景色,现在已经没有了,许多生态发生了变化,或被人破坏了。元代民风是“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兵民杂居久”,说明天津人口的构成 ,有当兵的,有老百姓。老百姓主要是指渔民和盐民,他们长期混杂在一起居住。“一半解吴歌”,是说有一半人懂得南方话,或者是懂得南方的歌曲 。这说明天津从开始的时候 ,就是一个移民城市。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天津是退海之地,当大海退去后 ,地上什么也没有了。史料记载 :那个时候天津的民风是“朴厚淳良”,非常朴素。这是元代时候天津的民风,这种民风到了明代以后就变了。明代从永乐二年设卫,设卫设了三个卫,一个天津卫,永乐三年又设了右卫和左卫。天津最早的一部志书就叫《天津三卫志》,是在宣德年间出版的。所以 ,天津这三个卫可以让当兵的来这居住 。不但住,还要垦田,而且在这娶妻生子,变成了天津卫人。那么“卫”是什么意思?就是小小警备区,这个小小警备区就是有很多军官及其亲信。军籍最初一共七家 ,还有蒙古人(朵罕)。据史书记载 :卫所里住的“官不读书,皆武流”,都是武官。他们沿河而居,沿着南运河、海河,从“南头窑”一直到大直沽都是,由此奠定了天津这个城市。因为沿河而居,所以天津道路的方向很少有正南正北的。原来河道非常弯曲,后来经过裁弯取直才变成这个样子。天津没有正南正北的道路,只有城里是按规划来建立的,所以城里有正南正北的道。“万灶沿河而居”中的“万灶”就是人家的意思,因为天津当兵的居多,当兵的平时没别的,就是玩拳玩脚。在卫所,无论是当兵的还是当官的,不练武不行。如果朝廷来查,发现不练就要罚俸降官,所以练武的居多。“日以戈矛乡矢为事”中的“戈”就是长枪。天津人以这些活动为生,这样一来尚武的精神就占了上峰。到了明代,民风从朴厚淳良变为尚武。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城以后,城有四门,门上匾题:“镇东、安西、定南、拱北”,这不是城楼的名字,指城楼上挂的匾。目前,天津西南角还有一个卫安里、卫安南里、卫安北里,这里的“安”就是“安西”的安。雍正三年时修天津城,花钱最多的是天津“沽水草堂”的安尚义,他拿出了大量资金修天津城。雍正皇帝觉得他有功,认为应该在西门将他的姓放在上面,这叫“以存其姓”。东西南北四门当初都是军卫把守 ,这又和后来的民风有关系,为什么呢?既然守城门 ,城门就有出入、有往来,南船北马,再加上接官迎差,有的差人路过这,就要入城门,可出城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有大宗的货物进出城门,都要买通守城的,就是买通所谓的把店的即守城的官兵,这也就有了官兵敲诈勒索,从此也就形成了由“四门”变成了“四口”。后来一直到清末。明代出殡时,都要找专门从事杠房的、背后有人支持的“抬埋会”等等,实际是各霸一方,进行勒索 。否则出殡都不能出城门。这就是第二步。第三步:到了清代,天津城市发展了,由粮运发展到盐运,发展到内河航运,商业也发展起来,这样就出现了大盐商。在雍正年间,天津的“水西庄”是很有名的,也是我们天津经典文化的一个基地。它虽然是文化的标志,但主人原来从事的是盐务。乾隆十七年,查为义建立了“问津书院”,是为了盐商子弟。盐商没有文化,他将钱投入到这里,为了盐商的子弟能够念书,所谓“学而优则仕”。所以,盐商文化冲击了、改变了“官不读书,皆武流,日以戈矛乡矢为事”的风气。由此,天津民风大振,同时盐商文化也带来奢侈浪费。现在有句话叫做:“吃尽穿绝在天津卫”,就是从那时候来的。因为盐商有了钱了,就讲究“吃、喝、玩、乐”。乾隆皇帝来到天津,就住在“水西庄”。现在那个地方叫“芥园 ”,“芥园”这个名字就是乾隆起的 。天津最早的戏剧就是在“水西庄”里演出的。天津的浪费程度到了咸丰年间,出现了“八大家”。这“八大家”大部分为盐商,他们不是因为有钱有势 ,而是因为挥霍性的开支闻名天津 。比如“斗鹌鹑”,一输就是一栋房子的财产。“婚丧嫁娶”都讲究大操大办,大操大办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盐商给他的母亲过生日 ,吃完、喝完以后,盐商问他母亲还有什么觉得亏心的,他母亲说:我有什么亏心的 ,我这一辈子吃尽穿绝,我这辈子就没看见着火的。这位盐商说:那好办。盐商就买了一个村庄,然后搭了大棚子,让他母亲和亲戚朋友坐在里面,找人把这个村一把火给烧了,博得老太太一乐。并且还将“水会”请来,“水会”进火场有规矩,先打紧锣,慢锣表示火救完了,然后退出火场。退出火场也有规矩,先进去的后出,后进去的先出。“八大家”是指: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韩是指天成号韩家;高是指益德裕高家;石是指杨柳青石家;刘是指土城刘家;穆是指正兴德穆家;黄是指振德黄家;杨是指长源杨家及益照临张家,都是以挥霍性的开支,闻名天津。有钱不一定能称为“大家”,如:天津还有个鼓楼东姚家,他们家的后代也出了许多名人。姚家也是盐商,而且两代进士,但是姚家不许后人说自己是大盐商,而且不往“大家”里钻 ,以世代辛勤为荣 。他家的门楼坏了,就用破席挡上了,天津人称他们家为“破姚”——这是天津的“大家”。有钱了不一定称为“大家”,胡花才能称为“大家”。“八大家”实际是贬义词。我们总结天津民风的变化就是:古代淳朴变为讲打讲闹,后变为两方面:一方面从文,另一方面奢侈。所以,后来清末那种元代的古朴淳良没有了,明代遗留下来的各霸一方,讲打讲闹,再后来的讲吃讲喝与清代盐商有直接关系,这就是天津民风演变的大致的三个阶段。 下面谈谈天津的衣食住行。

天津人穿衣最明显的地方是出于他作为一个城市市民的需要,所以,在过去平常的时候跟中国人一样短打扮。天津的短打扮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天津有“二大棉袄”,这是外地没有的。它比长袍短,比棉袄长,这是天津的一个特色。为什么出现“二大棉袄”呢?因为它有利于劳作,行动方便。天津还有一个特点是:女子爱穿红。有人说:今年唐装很多,男的还穿红呢!我说这不是俗,穿红不一定永远穿红,这是风,这种风可以变。天津这种女子爱穿红这种俗,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比如现在结婚,穿一身白婚纱,过去老人就说了:结婚是大喜的日子,穿“一身孝”。可是怎么样呢,这是现代的风俗,因为人总是要进步的,而不能向回走,只能将民俗向前推动 ,不能向后拉。但是在结婚仪式完了以后 ,换上红色的便服,敬酒等活动都穿红衣服。女子爱穿红,从哪来的?这和“妈祖”崇拜有关系。天津过去是一个漕运城市,这是通过漕运发展起来的,漕运就带来了南方的“妈祖文化”。“妈祖”是一个红衣女子,“妈祖”崇拜在天津人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妈祖”即是“护航女神”,随着中国的造神运动,“妈祖”又变成了“送子娘娘 ”。以前有妇女从娘娘宫桌子底下偷了一个小娃娃,回家后谁也不说 ,将小娃娃放在褥子底下,后来果然又生了孩子了,孩子生下来以后天津人称“二的”,天津人都将之归于“妈祖”。“妈祖”就是“姑奶奶”的意思,连日本都有“天妃神社”,后来又有了“哺乳娘娘”。清代人因皇帝好多都是出“天花”死的,他们最怕出“天花”,所以,又起了个“天花娘娘”。这种“娘娘”崇拜,由护航安神而变成了生殖崇拜的精神载体。不但这样 ,而且从送子娘娘 、哺乳娘娘等一直到十一个“娘娘”,功能齐备,说穿了就是适应老道的需要,你需要什么,我来什么。原来“娘娘宫”里有老道,手里敲个罄,在人们烧香时说:“烧香别忘撂香钱”。烧香时你的功能越多,就越有吸引力,财源才越多。在当时,确实吸引了天津人 。天津人把“妈祖”称为“老娘娘”,就是有点亲切的意味,有点老奶奶的意思。“老娘娘”就是“天妃”,他的本名叫“林默”,是宋代一个红衣女子。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经常对海上出船的人进行救护。有一天,她的哥哥出海,天气非常恶劣。这时只听一声惊雷,一个红衣女子飞过船空,他们得以平安到达朝鲜。后来将这事报告给了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封她为“灵女”,后来又被封为“灵慧夫人”、 “天妃”。到康熙年间 ,又从“天妃”到了“天后”。虽然这不科学,但天津人非常认这个 。因为妈祖是红衣女子 ,所以天津女子特别爱穿红。过去,每年三十晚上,大年初一早晨,很多人要烧头股香。烧头股香的妇女都穿红衣服,红衣服红到什么程度呢?红衣、红裤、红袜子;腋下大襟上塞着红手绢;头上戴着红花,实际上这表现天津人一种热烈、开朗性格。天津是沿海城市,又是运河城市。人的性格非常开朗,包容性非常强,吸收外来东西也很快。由于对妈祖的崇拜,所以才穿上红衣。因为红色又是吉色,代表一种热烈的感情,所以天津女子爱穿红。 在饮食的方面:元代的时候,不过是“夕阳野饭烹鱼釜 ”——就是打上鱼来了,用锅拿白水煮,没有佐料;“秋水蒲帆卖蟹船”——这是元代人吃的方法。所以海味是主要的。天津人吃饭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吃法,就是当春天一打雷,先吃对虾。对虾冬天从东北路过天津,然后到上海繁育后,又往回游。头一站是烟台、青岛那里,春天的时候正好到天津。到天津渤海湾后,天津人要吃河口对虾,就是大沽口那的。吃完对虾,又该吃黄花鱼了,然后吃鱠鱼,到了伏天吃比目鱼。天津人爱吃鳎目鱼,这时的鳎目鱼非常肥。天津饮食就这样,因为它出产这些东西。另外天津饮食还崇尚“三珍”,“三珍”是什么呢?就是银鱼、子蟹、铁雀儿。现在不行了,因为破坏野生动物,妨害生态平衡。这就是天津人吃饭的讲究。天津人吃的还有“八大碗”,“八大碗”有“粗八大碗”和 “细八大碗”。普通人吃的是前者 ,有钱人吃的是后者 。另外,还有海味“八大碗”、四季不同的“八大碗”。天津人讲究的是“吃尽穿绝”,有人说天津的饭好吃,为什么没进菜系?“八大菜系”是解放初期,按大区划分的,天津菜就归到了北京菜系里。天津人讲究吃,讲究到什么程度呢?讲究“ 里口”、“外口 ”,就是刚吃是一种口味 ,叫“外口 ”,吃着吃着又变成另一种口味,叫“里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天津菜的特色有两条:一是深加工;二是复合味。天津人的性格就是豁达 、包容,比如说“煎饼果子”,它不是天津的食品 ,它是从山东传过来的。蒲松龄全集里有“煎饼赋”,里面就介绍了煎饼的工具、制法等。在天津经过了改造,现在象北京、上海都有。另外还有“杨柳青年画”,它是从苏州桃花坞年画传过来的。传到天津以后,经过改造变成了线版、墨印,然后手绘,手绘得非常精细。我们看到的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就绘得非常精细。现在在苏联的列宁格勒的冬宫里,就收藏了许多“杨柳青年画”。天津人把外来文化拿过来改造,成为全国驰名。天津人对外来文化无所惧,拿来为我所用 。我们应当把世界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对外来的东西不排斥,比如:中国加入WTO ,有些人说“狼来了”,这就是害怕别人,有敌对心理,这不是天津人的性格。我们应当采取欢迎的态度,你来了,好!我要把你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这是天津人的性格。

(编辑:张翔)

【网络中国节·端午】除了吃粽子,天津人还有这些独特习俗!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今天是五月初五

端午节

大家心念念的

吃粽子、看龙舟的日子来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也有一说,最初端午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

借此,广播君祝愿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由来 众说纷纭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端午习俗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了多种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

食粽、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 等等。

来看看天津有什么端午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会划旱龙舟或者舞龙船。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避五毒

五毒是指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物”,仲夏到来“五毒”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也开始滋生,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端午节搞卫生,不仅是要打扫庭院、清除卫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习俗。

食五毒饼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天津人还要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其实就是玫瑰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来也曾是天津人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

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佩香囊也是天津人的端午习俗之一,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戴褡拉

天津人除在大门上插艾草防虫外,还会给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虎褡拉”,五色丝线缝制,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的布艺,在夏日有驱虫避瘟作用。

额间抹雄黄

我国古人有称五月为”恶月”之说,天津人端午节要饮雄黄酒,还要将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

用柳叶水洗脸

在静海,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除了有好吃的粽子外

端午还有一个功能

就是提醒人们高温即将到来

必须做好避瘟保健

祛病防瘟的准备

具体方法学起来

整个夏季不生病

端午养生

多喝水,要早睡

为了预防发病,在农历五月有意识地多喝水,尤其是晨起和晚上睡觉之前的两杯温开水,至关重要。其次,要避免熬夜,早睡早起。

吃温热,不碰凉

日常生活中要谨小慎微,对脾胃多加照顾,不吃凉食非常重要。

多吃菜,少吃肉

为了减少肠中积热,避免吃太多烧烤和辛辣食物是十分有必要的,有意识地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原来端午的习俗有这么多讲究

暗藏这么多养生精髓

大家在过节之余

也要注意身心保健

闲暇时

读一读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字

也是不错的选择

品读端午

边城(节选)

文/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枝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阳采撷》

宋 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安康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问答

天津 十大 民俗文化 ?

1、杨柳青木版年画;2、泥人张彩塑;3、天津皇会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4、林亭口高腿子高跷;5、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6、北仓“随驾...

天津 习俗?

一、大年初一,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二、大年初二,...

天津有 哪些风俗习惯,请详细介绍?

天津人结婚的习俗·贴喜字男方是囍,女方是喜。分别要贴在楼道口、自家门口和酒店门口。小喜字贴在小家的电器、家具等物品上,没有特别规定,就是喜气。·...

天津 人过生日有哪些 民俗 讲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人过生日还真有些门道,这里我就简单说几点吧。1.赶前不赶后中国既讲阳历又讲阴历,很多地区过生日没什么特别要求,可能哪天方便就放在...

天津 人过中秋旧时都有哪些习俗?

马上又要到中秋节了,看着圆圆的月亮,吃着圆圆的月饼了,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呢?你知道吗,全国各地,大家过中秋的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呢!在老天津人眼中,中秋...

天津有什么 关于“满月礼”的 民俗 吗?

我们天津自古就有很多的民风民俗、很多的妈妈咧,这其实也是我们祈愿诸事顺利的一种方式,说到我们对“满月礼”的民俗要求,还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下面就借...

北方 传统 习俗?

7、拜年与压岁钱现代中国,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风俗。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齐,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互致问候。还有...

天津 白事的风俗习惯?

天津的白事儿风俗习惯也不大一样,市区的跟郊区的,城市的跟农村的也不一样,拿我生活的比较偏南一点的大港地区农村来说,这里办白事儿还是挺热闹的,也有些铺张...

天津 关于春节的非遗 文化有 哪些?

谈到天津关于春节的非遗文化,杨柳青年画一定名列其中。杨柳青地处天津西青区,它的年画制作在清朝中期达到了全盛时期,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

天津 闰四月 有什么 习俗?

闰四月有什么讲究?虽然我国幅员辽阔,风俗不尽相同,但大指可以分如下几个注意事项:1,闰四月不可以结婚。这是由于地方风俗的认知,普遍的说法是“四”与“死...”...

 庆云洞  爱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