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传统民俗文化 广西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虎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 23 0

广西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虎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壬寅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与“虎”有关的吉祥词汇营造出了浓浓的新春氛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如虎添翼……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虎文化”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那些与虎有关的广西民俗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演变中,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魅力。

虎头帽上的壮族特色

虎为“百兽之王”,是中国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自汉代开始,便有画虎于门,驱邪镇定的风俗。中国人习惯将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都凝聚在孩子的饰物和用具上,大人们常为孩子做一些带有“虎”寓意的随身物品,除了有驱邪镇定作用之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长命百岁之意,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像老虎一样体格健壮,勇猛威武。

广西的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至今都保持着给孩童做虎头帽、虎头鞋的习俗。这些帽子形态各异,充满了童趣,同时也都具备老虎这一关键元素。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一顶壮族绣花帽,乍一眼看去,上面并没有老虎的图案,但是,帽子却借用了老虎的造型。

广西很多少数民族都保持着做老虎鞋和老虎帽的传统。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游拥军摄

“这顶壮族绣花帽是花婆与虎头帽习俗结合的产物。”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樊苗苗告诉记者,花婆在壮族传说里是主事生育和守护儿童之神,专门主管赐花送子之事,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老艺人在制作虎头帽的时候,将花婆的寓意嵌入虎头帽之中,相信这是最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信物,具有鲜明的壮族民族特色。

广西“虎文化 ”兼容并蓄

在中原地区,小孩满月之时,长辈们就要给孩子送上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绣有老虎纹饰的肚兜等,以求孩子健康平安、茁壮成长。这样的习俗流传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那些威严凶猛的老虎造型,在广西孩子的身上换了另外的面貌,或可爱、或憨厚、或调皮。它们色彩斑斓,意趣盎然。因为人们相信,老虎能陪伴孩子们茁壮成长,趋吉避凶。

记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看到一件银饰,是用于童帽上的饰物。银饰中间的老虎图案,看着憨态可掬。樊苗苗表示,这一吉祥物额头上的那个“王”字,证明了它老虎的身份。“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一直以来都乐于接受多元文化的交融。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民间工艺品上的老虎,和汉族文化中的老虎形象不太一样,它们像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结合体,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结合日常生活,想象出来的一种瑞兽,它看上去并不凶猛,反倒有几分可爱。”

专家表示,类似这样带有老虎印记的广西民俗物品,数不胜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本土原生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交融、相互结合的点点轨迹。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广西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彝族文化里的虎图腾

老虎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在广西的彝族文化里有着深刻的虎图腾印记。

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光荣就是彝族人,他告诉记者,广西那坡的彝族文化对于虎图腾的崇拜尤为明显。他们的民族神话传说、民族图腾,以及名胜古迹、天文历法等,无一不体现着独具特色的虎元素。

老虎在彝族人的心目中,地位举足轻重。他们将老虎视为祖先,自称“老虎之后”。为此,彝族人习惯在家中供奉虎型祖灵。彝族的家家户户,大门上挂着虎型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的路口,还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在彝族传说里,虎是最灵验、最崇高的神,可以为百姓消灾祛邪,保佑平安。

老虎图腾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游拥军摄

有意思的是,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王光荣的老家名叫“达腊”。他说,“腊”在彝语中就是“老虎”的意思,“达腊”联合起来,用彝语翻译就是“老虎停歇的地方”。在王光荣的老家,不少地名都带有一个“腊”字。此外,广西还有一个彝族村落汉语音译叫“念毕”,在彝语里面,这个词语是指“老虎繁殖的地方”;另一个村落叫“者祥”,彝语意为“老虎的水缸”。

虎文化不断演变丰富

彝族人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老虎节”。祭祀时吹奏的葫芦笙,在彝族人看来,象征着老虎,从葫芦笙里发出来的声音,代表着母虎的声音,也就是彝族祖先的声音。

在广西,还有一个“虎日节”,作为旧时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一带。虎日节会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举行,当地人会以寨为单位合伙杀一头牛,每家一份,供各家八月十五日晚祭祖用。

记者在查询《广西通志时还发现,通志中有过记载·,民俗志曾有一》个名为“虎捕猪”的儿童游戏习俗在广西流传。孩子手拉手围成圆圈为“栏”,一人扮猪坐在栏里,一人扮虎在栏外东闯西窜入栏抓猪。若围栏当中有两人之间的手松开,则代表栏不牢,虎闯栏内,人栏可逐渐缩小,拳打虎死;如果猪被抓,则扮演猪的一方输。大家轮流扮演老虎和猪,继续游戏。此外,通志中还记载有一项竞技项目名为“虎棋”,又名“猪婆棋”,因以棋子借代虎或猪而得名。这一棋类游戏,流行于壮、汉、侗等民族地区。

从崇尚老虎图腾,到镇宅辟邪的瑞兽,乃至流行于民间的虎头帽,广西虎文化不断演变和丰富,与当地民族特色相互交织,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 感知邕城民俗,带您领略南宁style的“最炫民族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南宁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一起走过民族团结的70年,大家和谐共处,相互融合,在这过程中,除了中华民族普遍的传统节日以外,也诞生了许多南宁特有的传统节日和民俗。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特色鲜明,斑斓多姿,展现了邕城这座历史悠久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

壮族三月三

武鸣三月三,壮族青年对山歌。周旋 摄

壮族三月三是壮乡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壮族三月三,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自古以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武鸣当地群众都会设宴邀请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便在自家庭院或小河边、山坡和草坪上唱起山歌,互问互答,形成了三月三歌圩。

每场歌圩聚集数千或逾万人参与。人们在歌圩上既可“以歌代言”会友,壮族男女青年可以歌谈情说爱,觅到爱侣。对歌至次日晨散去,农村对歌有的达三至五昼夜。壮族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咏志,优秀的壮文化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歌圩中、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歌圩斗歌盛会现场。叶子榕 摄

放歌迎客来。刘增璇 摄

宾阳炮龙节

炮龙节现场,市民狂欢。宋延康 摄

宾阳炮龙节是南宁宾阳县独有的一种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

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一条条炮龙在头戴斗笠的舞龙者手中上下腾跃。同一时间,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烟花声,家家户户用早就准备好的鞭炮“迎接” 炮龙巡游。居民不停地将一串串长达数米的鞭炮点燃扔向龙头、龙身进行“炸龙”。一些居民楼的窗户更是垂下无数挂鞭炮,在炮龙经过时一起点燃,舞龙人熟练地挥舞着炮龙在炮声中左右腾挪,上下翻舞,勇敢地冲入猛烈炸响的炮阵。

令人惊奇的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加的狂欢节,狂而不乱,欢乐不断,多年来鲜有安全事故发生。据悉,原因一是炮龙节当晚所燃放的是特制鞭炮,称为“龙炮”,为当地炮龙节特产。再者是当地良好的传统,燃放鞭炮都自觉抛向安全地带。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一传统节日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游客追龙炸龙。刘增璇 摄

舞炮龙结束后,烧龙送龙归天。刘增璇 摄

南宁元宵花灯节

元宵之夜,各色花灯挂满街。潘浩摄

南宁元宵花灯节是正月十五南宁元宵节期间举行的一项民间闹花灯习俗活动,它广泛流行于南宁市城区及周边地区,以江南区菠萝岭、石柱岭、五一路及兴宁区的水街、解放路、人民路、中山路、新华路一带最为盛行。

南宁元宵花灯节起源于何时,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传说也有多个版本,从尚健在的老艺人的口述中,可以推测南宁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在清朝时已十分盛行,且彩灯多,造型好,曾闻名一方。政府从1990年开始介入,已成功举办了24届南宁元宵花灯节。

元宵节晚上,除了自家大门口挂大花灯外,其余的花灯多数挂于门前小树或沿路灯杆,家有小孩的则给小孩提着花灯走街串巷玩耍。南宁花灯种类繁多,一般有传统宫灯、莲花灯、石榴灯、串联灯、十二生肖、卡通造型灯、飞禽走兽等,各种造型形神具备,炫丽夺目,流光溢彩。

人山人海看花灯。程勇可 摄

市民观灯猜灯谜。宋延康 摄

扬美龙舟上水节

从借用船家佬的木板船到自制的杉木船,再到如今的玻璃钢材质龙舟,扬美龙舟的变迁,反映了二十多年来龙舟的变化。在这个有着几十年龙舟赛传统的古村子里,人们对龙舟有着难以舍弃的情怀。程勇可 摄

扬美龙舟上水节是以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为中心,广泛流传于南宁市沿江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在扬美左江河段的金马码头举行。扬美龙舟上水节原叫龙船节、上水节,是在赛龙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融祭祀和体育竞技于一体的水上习俗,原是船家人举行的一种上水仪式,寓意是将龙舟放下水面的意思,也叫“下水仪式”,但船家人为图吉利,一般称之为“上水”,扬美龙舟上水节因此得名。

扬美龙舟赛激烈进行。阮晓莹 摄

激情庆端午。程勇可 摄

那马龙狮

一支南宁市的龙狮队在进行表演。韦峭 摄

那马龙狮是一项融武术、体育、竞技、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壮、汉民族的民间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那马龙狮初为保护“龙母井”龙仔安全而舞,后因民间视龙与狮为吉祥神物,便以南狮加入,龙狮共舞,那马龙狮遂发展成群众感恩、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民间体育和竞技活动传至今日。于贺生日、入新居、入葬、祭祖、开业、奠基剪彩等喜庆活动中应邀到场表演,广受欢迎,盛名广布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

现场龙狮表演。梁宝文 摄

龙狮争霸赛。赖有光 摄

疍家婚礼

水上人家喜上岸 叹歌“叹”出好日子。江南区供图

居住在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人,不管是嫁女还是娶妻,都要举办隆重的水上叹歌婚礼,每场婚礼都是疍家人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场视听盛宴。2003年,疍家人陆续上岸定居后,这种水上婚礼被搬到了岸上举行,但其传统形式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2013年,疍家婚礼入选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送婚书、扎礼船、送“三书六礼”(疍家彩礼)、接亲、梳头、对歌、游船……疍家人娶妻嫁女都严格遵守一定的流程,婚礼也严格按照风俗来进行。新娘会邀请姑嫂、姐妹一起来叹歌,新娘唱完姑嫂唱,姑嫂唱完姐妹唱,轮唱三天三夜,主要是唱诵父母养育之恩、邻里和谐、社会安定、生儿育女等。

疍家“新娘”梳妆打扮好了,准备出嫁。刘增璇 摄

图为疍家水上婚礼叹歌环节。蓝洁 摄

下楞龙舟赛

下楞村龙舟赛。黄伟铭 摄

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是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最隆重的活动。从明代开始,该村就有了龙舟比赛的习俗,几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习俗,也让该村成为闻名遐迩的 " 龙舟之乡 "。在这一天,全村像过节一样热闹喜庆。

比赛当天,风光旖旎的左江畔人潮涌动,江面鼓声震天,队员们挥桨击水,龙舟如箭出弦,江畔呐喊声此起彼伏,村民们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助威。

下楞村龙舟赛。黄伟铭 摄

舞春牛

邕宁蒲庙花婆节民俗巡游活动中,春牛队在巡游。刘增璇 摄

舞狮舞龙是城里人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形式,然而,南宁市的很多乡镇在过节的时候不是舞狮舞龙,而是舞春牛。因为牛在农民的眼里是个宝贝,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所以舞牛庆丰收成为当地的民间传统习俗。

舞春牛是南宁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文体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

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当地村民进行斗春牛展演。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邕宁区乡村大展演上生动形象的舞春牛表演。施蕾摄

宾阳游彩架

宾阳游彩架。刘增璇 摄

游彩架是南宁宾阳县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宾阳县游彩架属台阁架上高空造型技艺,是一种技巧与造型结合的艺术形式。

游彩架的表演者主要由几名5—7岁的孩童组成,他们根据节目内容,扮饰成某一特定情景形象。装饰艺人用钢枝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把下肢伪装成假脚,然后将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的手指或所佩带的雨伞或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

宾阳游彩架吸引游客关注 。梁枫 摄

宾阳游彩架。赖有光 摄

关公诞

关公磨刀节。莫岚远 摄

关公诞(又称关公磨刀节、逢圩节),产生、形成和发展于宾阳县甘棠社区,并广泛流传和影响于横县,邕宁,昆仑关等地,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甘棠人之祖先便于遗爱桥头斑江河畔建造“关帝庙”,以纪念三国蜀国之武将关羽并祈求关公镇魔降妖、庇护甘棠一方之安宁。庙于1840年的农历5月13日落成并举行开光仪式,相传这是关公的诞日,故称为“关公诞”,当时天降大雨,传说为关公磨刀必需用水,此后年年如此,故人们又俗称为“关公磨刀节”。

昆仑关民俗文化旅游节纪念关公磨刀节的传统文化表演。潘浩摄

上林壮族龙母节

九龙祭祀龙母。蓝洲摄

壮族龙母节是以壮族图腾文化为背景的民俗活动,广泛分布于壮族地区,尤以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最为典型。

上林壮族龙母节也叫三月三龙母节,核心流播地域为塘红乡石门村。石门村是上林县各乡镇群众公认的壮族龙母“特掘”的故乡。传说,石门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寡妇,有一天有缘把一只小蛇“特掘”从石南海带回当成亲生儿子来抚养,从而演绎了一段人间亲情和知恩图报的美好传说。后人为纪念龙母的恩德,就在三月三举行一系列祭祀龙母的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壮族龙母节。

在龙母节,上林十里八乡的壮族儿女都要三五成群赶到石门上“敢仙”祭拜“特掘”及其 “母亲”,许愿乞福,并开展打陀螺、赛山歌、斗鸡、上刀山下火海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竞技活动,场面盛大。

盛大龙母彩车大巡游,再现美丽传说龙母赐福百姓,保平安保丰收。程勇可 摄

在塘红乡举行的石门龙母文化节,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参与。图为活动中给老人喂食五色糯米饭,弘扬慈孝文化。蓝洲摄

上林“渡河公”

吉祥物“渡河公” 寓意平安健康。韦定伟 摄

在汉族,每年端午节最大的庆贺方式就是“赛龙舟”,但是在南宁上林县里,端午节里的庆贺方式就是“渡河公”。“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端午节,三里镇居民都会带着手工缝制、寓意平安健康的吉祥物“渡河公”,到汇水河边放渡,寄托着当地居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上林县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渡河公”雏形的模样是无脸、黑头、无辫、四肢抱南瓜形状。发展过程中无脸黑头的渡河公被加上了憨态可掬的笑,精巧的辫子,使“渡河公”有些阴黑的形象立刻变得灵动可爱起来。

手艺人正在制作“渡河公”。陈卓凡 摄

群众在河里放渡河公。谭小幸 摄

壮族三声部民歌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展现无穷魅力。黄维业 摄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

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声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二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被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它的发现,推翻了国外某些专家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所谓定论。

三声部民歌演唱《生活美如霞》。黄维业 摄

优美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演唱。赖有光 摄

马山会鼓

马山县第十二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开幕式上的壮族会鼓表演。程勇可 摄

马山壮族会鼓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

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如今,每逢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会鼓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千年会鼓已经成为马山县人民节庆的主要吉祥物。

马山壮族会鼓2008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参加区内外表演活动,2008年参加奥运火炬广西传递仪式表演,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表演活动,2012年,马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会鼓之乡”。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马山县表演的《千年会鼓擂》。

会鼓擂起来。潘浩摄

马山扁担舞

壮族扁担舞《坚韧如山》。程勇可 摄

马山壮族扁担舞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原地前进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马山壮族扁担舞2010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

蓝衣壮扁担舞。赖有光 摄

第十九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扁担舞表演。陈卓凡 摄

那桐壮族农具节

农具节上的稻草龙精彩演出。程勇可 摄

那桐壮族农具节,原名浴佛节(也称沐佛节)。据传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那桐地区遭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求天降雨露,民众便于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之日)在那桐街三界庙设坛打醮,虔诚礼拜佛祖,活动结束后天果降大雨。是年,那桐地区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群众对佛祖心存感激,就决定把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四月初八”浴佛节,以后每年都举行感恩祈福的庙会活动。

因为农业是那桐主要赖以生存的产业,在赶庙会时,有些村民便顺便捎上自制的农具去出售,销路不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农具市场。1965年,当时的乡政府根据其节日期间集市、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摆卖农具的特点,把浴佛节更名为那桐壮族农具节。

稻耕农具展示了勤劳的壮族先民的智慧。程勇可 摄

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生活在南宁的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写照。南宁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在周围日新月异的今天并没有消亡,而是在融合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多姿多彩的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得南宁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活力之城。

信息来源: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宁新闻网

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综合整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帖

13211488929(微信同号,非景区电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问答

广西 汉广族的 民俗文化 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宾阳炮龙节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有的一种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

广西 巴马三月三的 民俗文化 ?

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

广西 2023年7月还有什么 民俗文化 节?

2023年分龙节是七月七日。分龙节是流传于南北各地的民间节日。此际多雨,传说是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汉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传统节日。2023年...

有关 广西 春节的 民俗 谚语和俗语?

广西春节的民俗谚语和俗语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年有余”,意思是希望新年每件事都能超过以往,生活更加富足。此外还有“恭喜发财”,“新春快乐...

五大自治区的 民俗 特点及服饰

1,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2,壮族的节日吃立节“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

广东、 广西民俗文化 风情一样吗?

谢邀请:粤东粤西很多民族各有各民俗风情是不样如广东、广西两省愿是亲兄弟古称粤东粤西(清朝前两广总督在广西梧州为水路交通最发达)①贺州江支富川江和桂岭江...

广西 优秀 传统文化 有哪些?

广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代表性的有壮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龙船歌舞、侗族的赛龙舟等民间舞蹈,还有众多的节日和习俗如壮族的火把节、三月...

...(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重要的 民俗文化 ,也是 广西 非物质 文化 ...

[最佳回答]“壮欢之乡”申报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选项A与题意不符,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申报成功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选项D理解错误.故选C...

广西 惯节是什么意思?

广西惯节是指广西地区的一些习俗和节日,包括农历节日、民俗节日、宗教节日等等。这些惯节在广西地区已经历史悠久,多数源于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例...

广西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的:2Ⅰ-2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23Ⅰ-23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59Ⅱ-28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4...

 netscapenavigator  劳山民百科 

上一篇传统民俗文化发展 传统民俗何以“出圈”?(文化只眼)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