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传统民俗文化 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新民俗

小编 23 0

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新民俗

【语言论坛】

作者:刘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编审)

又到了评选年度汉字的岁末时节,这项活动久已成为汉字文化圈的一项文化盛事。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活动有声有色,我国国内的评选更是如火如荼,并且随着活动以比较固定的形式向不同行业、地区扩散,汉字评选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新民俗,带有浓重的总结过去、展望来年、自我激励的象征意义。

江苏常州博爱小学的学生在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领略活字印刷的独特魅力,感受汉字之美。史康摄/光明图片

年度汉字评选的民俗特征

判断一种民间文化事象是否属于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学研究给出了丰富的界定标准,以下几个方面必不可少: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我们可借此来观察年度汉字评选,挖掘其民俗特征。

关注度高,参与性强。年度汉字评选有比较固定的举办时间,大体在每年11月启动,12月中下旬揭晓,同时覆盖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地区、行业,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全民性文化现象,社会认同度非常高。2019年国内“汉语盘点”共收到网友推荐字词数千条,总关注量超过3.5亿。

传统深厚,多年传承。这种传承性既表现为活动自身多年来的延续,更表现为对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年度汉字评选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组织的“今年的汉字”评选,2020年日本选出的字是“密”,与“密闭空间、密集人群、密切接触”相关。我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于2006年起推出年度“汉语盘点”,今年入选的前五位候选字分别是“抗、民、云、疫、安”。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陆续开始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圈的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凝聚力,有诸多鲜活生动的呈现形式,离不开它深厚的汉字文化传统土壤。可以说,年度汉字评选是汉字民俗传统与新技术、新媒体共同催生的新花朵。

扩布性强,覆盖面广。一方面,年度汉字评选覆盖了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扩大到汉字文化圈以外,如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发起的“法兰西年度汉字”。另一方面,国内的年度汉字评选还扩展到许多省市、行业和媒体,也开始关注不同群体乃至个体,如中国企业年度汉字、山东省年度汉字评选、全媒体年度汉字评选等。同时,年度汉字也已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词或短语,成为一种自我总结的表达方式。以“我的年度汉字”为名的命题作文或征文活动频繁出现,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成长。

多元发展,趋于泛化。年度汉字评选在稳定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稳定的文化内核与多彩的呈现形式共存,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与泛化趋势。各项活动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又呈现不断创新、不断升温的态势。近年的“汉语盘点”增加了用短视频发布字词并讲述故事等环节;一些活动还出现了年度汉字评选同行业或地区的文化民俗活动相融合的情况,如2018“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与陕西白水谷雨祭仓圣传统文化活动结合进行。

新民俗的内核是传统文化

从一个新词语到一种文化现象,再渐渐演变为一种新民俗,年度汉字掀起一波又一波参与热潮,也可以泛化到不再举行仪式。它所总结反思的对象,大到国际风云、国家大政,小到行业、团体发展乃至个人际遇,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文化内核是统一而稳定的。年度汉字评选戳中了无数人岁末年终的复杂心情和诸多感慨思量,唤起了高度精神共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情舆情的独特视角。

虽然是民俗文化的新形式,但年度汉字评选的精神内核深深扎根在汉字文化传统之中,具有取得广泛认同的文化基底和心理基础。

汉字文化传统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汉字崇拜和汉字情结。在初民万物有灵的观念里,语言文字往往同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联系在一起,它能够致人祸福,可以作为人神交流的媒介,甚至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祸福的根源。汉字的这种神秘与力量让人敬畏,在民间有时表现为一种汉字类图腾崇拜,像大众喜闻乐见的“福”“禄”“寿”“禧”等字,各种字体的百寿图、百福图,还有民间自创的“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团结字”,满含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汉字文化传统的深层动因还有人们对文字传承先哲思想、知识和智慧功能的高度认可。同时,更加普遍的一种文化心态,则是将文字的构形理据视为是非或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自身行动的指南。比如《左传》所记载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就是古代君子以“武”和“信”字的构形,来宣扬武德精神和诚信观念。当今流行的“‘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也传承了这种汉字文化传统。虽然从文字学的专业视角来考量,这种解释未必准确,但是其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文字解读的层次,正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字来教化”。

汉字文化传统之丰饶取决于汉字的特点。汉字一字多义、内涵丰富且相互关联、意义高度概括抽象的特点,决定了年度汉字经常是一些意义涵盖力强、具有很大解读空间的字。比如,近年在各类年度汉字候选字中频频亮相的“云”字,从最初以象形的方式描摹云气,到如今被赋予了与信息处理、存储和共享相关的意义,出现在“云端”“云计算”“云存储”“云参与”等词语中,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超大规模、虚拟化、动态性、易扩展的特点。正是汉字内部意义间所呈现的想象力、类比性、关联性、概括力、延展性,使其跨越三千余年而历久弥新。

年度汉字评选这一新民俗,既是对汉字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也逐渐表现出对当代社会的深远文化价值;既镌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和心胸,与汉字文化圈产生更多共鸣。期待今后的年度汉字评选能以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沉的文化担当,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刻地书写时代编年史。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江南文化讲堂丨田兆元、毕旭玲、杨蕴:江南的民俗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江南的民俗

“江南文化讲堂”(第一季)第五期“江南的民俗”8月14日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以下是特邀嘉宾田兆元先生、毕旭玲和杨蕴女士在本讲活动上的演讲内容。

田兆元 唐宋古镇的崛起与文脉传承

01

田兆元,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与文化产业研究,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社科项目,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商贾史》《海韵江南—古名镇》等。

上海的古镇空间是江南文化的存续地,也是江南文化现代传承的活力呈现。古镇已经融入了大都市,成为大都市的有机构成,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亮点。

唐宋以来,古镇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基石。我们现在打造上海“四大品牌”,第一次非常有力地提出上海文化品牌,这是新一代上海社会建设、上海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上海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件大事。上海的文化建设包括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

上海及江浙一带有许多古镇,比如朱家角、七宝、千灯、锦溪、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南浔和甪直等古镇。上海从建县起就不是小渔村,“上海襟海带江,舟车辏集。有榷场(邻国交易),有酒库,有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前面是商业,后面是儒道佛,所以700年前上海县城就是地方文化的中心和商业中心。

从军镇到市镇,镇在大量的消失,同时又有大量的存在,镇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为丰富的空间,它是连接乡村和都市的重要载体,我们叫乡镇,又叫城镇,是兼有二者的存在。因此,乡镇和城镇文化保护和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北魏隋唐以来的镇属于军镇,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藩镇,这个镇管几个州,州的负责人叫节度使。本来用于巩固边防,因为规模大权限大难以节制成为最大的隐患,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大祸。

宋代开始,出现了市镇,镇的军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市镇。

南宋《绍熙云间志》描述的是华亭县“生齿繁夥”、“财富浩禳”。北宋熙宁七年即1074年,在这个县里建立了一个镇,这就是上海镇,距今940多年。同时还有一个青龙镇。这两个镇,是上海地区在江南最早诞生市镇的地区之一,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事件。上海镇比上海县早两百多年拥有自己的名称和文化身份。

古上海镇属于华亭县,这是上海具有标志性形象的开始。北宋的上海叙事与江南同步,从军镇向市镇过度,成为上海古镇群的叙事标杆。北宋古镇、上海千年古镇,成为上海古镇的文化标签。从春申、沪渎、华亭、松江到上海,其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上海的市镇在明清以来不断发展,成为上海文化传承的独特空间。在上海的市镇里,体现了江南商业文明的特质,市镇不是行政机构,而是商埠码头、寺庙道观等商业与文化主体构成的空间。

现在的古镇有些融入上海都市,有的仍旧保持独立个性,它是上海传统文化的精髓。上海现在县制已经没有了。我们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大约有105个,镇大约有107个,所以镇还是上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行政主体。

唐宋以后,上海古镇的文化传承,首先是龙文化。青龙镇命名让我们想起古老的左青龙—--“最边缘的青龙”,先祖们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青龙镇是当时中国最“左边”,所以是龙文化的重要故乡。现在上海还是中国龙文化传承最丰富的地方,如,罗店龙舟,三林舞龙,叶榭草龙,还有小白龙,一个这么小的地方,这么多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文化自觉与历史积淀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上海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故乡,古镇承接着龙文化的传统。三国时期的龙华寺,康僧会海上前来传播佛教文化,是江南佛教文化的圣地;传说梁武帝时代白鹤南翔的南翔镇,是江南地区因寺成镇的代表。还有汉将故事,汉代的将领是上海很多古镇的名号,比如说纪王镇,有纪信的庙,所以叫纪王镇。彭浦镇,祭祀汉将彭越。张堰镇,则传说与张良有关。汉王朝的英雄叙事,在上海古镇传播,体现了上海古镇对于主流文化的尊崇,不仅仅是巫术性地对抗霸王潮。

宋代以来,古镇传统成了上海传统,今天,北宋古镇,千年上海成为上海的叙事,这些都来自上海古镇的传统。上海古镇和其他江南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有不同之处,是带有明显的海洋特色。海边的古镇基本上和盐场有关。也与古镇与海外贸易有关。更与海纳百川的风格有关。

古代新场盐场

今日的上海古镇有100多个,其中13个是历史文化名镇,非常具有开发价值,我们在上海品牌打造中,古镇是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同时古镇是上海的历史记忆,是上海的乡贤传承,比如黄道婆、二陆、春申君等。信仰传承,我们有重要的寺庙;景观传承,园林休闲是最重要的江南文化特色;服饰传承,我们有土布;还有美食传承、节庆传承、龙文化传承等。古镇传承了我们江南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其文化是活生生看得见的江南传统。上海的雅致传统还在传承,我们应呵护上海传统,传承上海精神,构建海韵江南品牌。

上海现有十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如果重点选择挖掘,拓展到三十个以上的有影响的古镇文化的规模,则上海古镇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上海的江南文化将焕发出旺盛活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的文化载体。

02 毕旭玲 神话传说与早期城镇记忆

毕旭玲,女,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海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社科项目,著有《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中国20世纪前期传说研究史》等。

我们知道,时间越早,留存下来的文献和实物越少,但神话传说却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历史。下面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从神话传说中去探寻早期的江南古镇。

一、古冈身神话

我要分享的第一个神话是古冈身神话。它讲述的是六七千年前江南古陆形成的故事。冈身是一条古老的海岸线。我们知道,江南靠海的这片土地实际上是由长江口的泥沙堆积而成,而且呈由西向东的方向不断堆积,形成了数条海岸线,冈身是现存最古老的海岸线。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生活在数千年前的先民不具备任何现代知识,但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仍然观察和发现了陆地的形成过程,创造了古冈身神话。古冈身神话被记录在现存最早的上海地方志,南宋的《云间志》中。神话说:东海里曾经涌出三个大浪,一浪接一浪,三浪打完以后突然出现了一条沙堤。沙堤是由碎贝壳和泥沙构成的,地势较高,洪水淹不到,土壤干燥且肥沃,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这就是古冈身。

古冈身地图

江南最早的一批居民就聚居在冈身以西最早成陆的土地上,图上这些黑点是当代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也是最早的江南先民聚居点,后来繁华的市镇就是从这些聚居点起步的。彼时,冈身以东还是一片汪洋。

二、大禹厎定震泽神话

在早期先民的垦拓下,江南一带不再是不毛之地。在华夏由蒙昧的原始社会跨越到文明社会之时,江南一带已经被纳入华夏的版图之内。夏朝时,江南一带被归为古九州中的扬州。我要分享的第二个神话——大禹厎定震泽神话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厎,是定的意思,厎定就是平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从这个霸气侧漏的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古太湖的威力,太湖一旦发洪水会对周围居民造成的极大伤害。太湖位于古扬州,古扬州,也就是现在的江南,属于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区。《尚书·禹贡》和《史记·河渠书》等这些文献都记录了大禹厎定震泽的神话。大禹是怎么治服太湖的水患呢?相传,他开凿了三条通向东海的泄洪水道。如果太湖的水太多,可以通过这三条水道排泄出去,也就是文献中的“三江”。“三江”是哪三江?有人认为从北到南分别是从今昆山入海的娄江,从今上海西部入海的古吴淞江和从今金山入海的东江。

大禹厎定震泽的神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说明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从文明时代开始就是华夏的组成部分。江南文明和黄河文明是齐头并进的。二是说明江南地区的发展与江河湖海密不可分。这幅《禹贡山川地理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墨印地图,是宋人根据《尚书·禹贡》中的九州画出来的,表现的是夏朝行政地域的划分。由于古人的地理认知不准确,该图有明显的错误,比如华夏画成一个半岛,但九州基本对位。它的东边是古扬州,江南就在这一片地方。

《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三、康王建城传说

由于江南靠海这个事实,从夏到周,江南都被视为重要的海防之地,相传西周的第三位君主周康王姬钊,他是武王姬发的孙子,曾经到杭州湾来巡视他治下的边境。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三个传说——康王建城传说。

传说康王在今天的金山区沿海建起了一座城,此城接近大金山,因此被称为“金山城”。这个神话记录在《云间志》中。《云间志》说:此城高一丈二尺,周围三百步。我们粗略算一下,城墙高两米多,周长三百多米,明显不是住人的,而是一个驻士兵的军事堡垒。但就是这样一个狭小的城池,却将上海地区筑城的历史上推至距今3000年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说。

四、秦汉古县传说

正是由于像金山古城这类军事设施的设置,江南古陆赢得了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了周以前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江南地域在秦代属于会稽郡,而当时的上海则分属三个县:疁县(后更名娄县)、由拳县、海盐县。围绕着这三个秦汉古县,先民创造了一系列传说。

《秦代会稽郡地图(局部)》

南朝梁简文帝写了一篇《浮海石像铭》,提到娄县境内,古吴淞江下游,有一个地方叫做“沪渎”,有人居住并世代打鱼为生。“渎”是指江河湖海这些水体。沪是什么意思呢?沪其实最早指的就是一种捕鱼工具。它由用竹竿和网组成,插在海滩上使用。当潮水上涨,带着很多鱼虾冲上岸,当潮水退去,鱼虾就被沪拦截在岸上。这里的“沪渎”应该是渔业发展以后形成的集渔业生产、交换为一体的经济聚落,是一个繁华的市镇。我们知道沪是上海的简称,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上海的简称来自于一种捕鱼工具,也就是说,渔业生产在上海乃至江南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明代《五茸志逸》记录了由拳县城的传说,据说秦代的由拳县城在汉代的时候沉没在青浦的长泖中。当地民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水底的民居等建筑。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修筑青浦城的时候缺乏石头,有人向县令进言说长泖下面有旧城墙,不如派水性好的人到长泖中去打捞石块,于是青浦县令就下令把长泖下面的石头打捞上来筑城。

唐代的《元和郡县制》和北宋《太平寰宇记》记录了秦代海盐县的传说。相传,杭州湾北岸的金山海边曾经是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还产生了最早管理海盐生产的官署——盐官,秦始皇在这里设立了海盐县。相传,海盐县城后来被柘湖吞没了。

金山区山阳镇甸山柘湖遗址,秦海盐县城所在地

五、吴郡康城传说

距离秦代海盐县城不远的地方,东晋时期曾有一座繁华的海滨城邑——吴郡康城。我要分享的第五个传说是吴郡康城传说。

文献对于吴郡康城的记录非常少,它的传说是由两幅地图记录下来的。第一幅是东晋水兵参将黄庭熙绘制的《吴郡康城地域图》,这是一幅军事地图,描绘的是康城内外的地形地貌和建筑。相传东晋时期的这座城被淹没了。到了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曾参照当时的传说重新建造了康城,到北宋时,五代建的康城还在,当时在康城都司府任职的军官刘奇勇绘制了一幅《康城图》,这也是一幅军事地图,描绘的是康城内部的建筑分布。从这两幅图来看,当时的康城是一个百业兴旺的滨海繁华城镇。

《吴郡康城地域图》

梁武帝时期,海盐县东北境先后设立前京县、胥浦县,县治都在今金山南境。由于受到强潮的冲击,从东晋到南宋时期,杭州湾北岸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陆地沦海,王盘山、小金山、大金山先后沦入海中,这些古城的辉煌历史被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明代的《金山卫志》记载,相传有渔民曾经潜入海里,在大小金山的中间摸出来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写着“鹦鹉洲界”,很可能就是康城所在地。

杭州湾北岸剧烈的地理变化,在江南地区引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说类型——沉城传说。最早的沉城传说大概是记录在东晋《搜神记》里的由拳县城沉没的传说。由拳县,秦代被称为长水县,当时有童谣唱道:“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个老太太常常跑去城门看。守城门的人为了捉弄他就用狗血涂在城门上。老太太看到城门上的血,赶紧就逃了。然后大水就淹没了县城。有小吏把大水淹城的事情报告给县令。县令看到他说:“你怎么变成鱼了?”小吏回答说:“大人也变成鱼了”。由拳县城就这样沦没了。上世纪40年代,学者陈志良在上海也收集到了类似的沉城传说,说的梁代的前京县城沉没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孝子,听说如果城隍庙前石狮子的眼睛出了血,城就会沉没。他经常跑到城隍庙前看看石狮子的眼睛有没有出血,后来被一个杀猪的人捉弄了。屠夫把猪血涂抹了石狮子的眼睛上。孝子一看石狮子眼睛果真出了血,马上回家驮了母亲就逃,他前脚跨出,后脚城就沦为湖了。沉城传说以民间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江南地区早期城镇的辉煌历史,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

诞生于冈身以西、杭州湾北岸的这些神话传说点亮了江南古镇渐趋辉煌的历史。虽然这些辉煌的城镇都沉没或者湮灭了,但技术、思想和文化却传承下来。今日发达繁荣的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正是从早期城镇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上述这些早期城镇及其神话传说也点燃了上海的城市文明之光。

杨蕴 江南文化影响下的古陶瓷修复技艺

03

杨蕴,女,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从事文物修复专业30余年,修复完成的陶瓷器文物达500余件。在2018年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瓷器修复项目一等奖。参与《古陶瓷修复技艺》的编写工作,发表《浅谈3D打印技术在陶瓷类文物修复和复制中的应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的修复》等论文。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陶瓷器不耐碰撞,历史上因天灾人祸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陶瓷器磕缺破碎的损伤情况比比皆是,早年因瓷器珍贵稀少价高,不忍轻易舍弃,因此亡羊补牢,陶瓷修复技术处于实用需求就孕育而生,使用锔钉加固瓷器供二次使用是较早的一种修复方式。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中国较早就存在以金属薄片修补陶瓷的情况,目前所见实例集中于宋元时期。清代宫廷陶瓷修补已经有养心殿造办处的档案记录。有交景德镇入窑补釉的,有用蜡补胎的,有用大漆或金缮修补的,也有用胶补的,胶补是用一种紫胶虫的分泌物加工成昆虫树脂就是虫胶。为了接合部位牢固又以金属钉植入陶瓷已开裂待合并两端的锔瓷技艺。在这些修复技艺中锔瓷不管宫廷还是民间都被广泛应用。其中最著名的有马蝗绊青瓷茶碗。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化,新材料被运用到陶瓷修复中。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艺术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修复艺人用化学材料修复陶瓷,一时之间涌现出了一批技艺超群的修复大师。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1958年组建起了最早的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工场,招录了一批来自民间的文物修复师,修复技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传承。陶瓷修复技艺通过这一形式被发扬光大。2015年文物修复研究室与1960年成立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合并,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2011年上博的古陶瓷修复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博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始终体现着江南文化追求细致与创新的精神。

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遗存下许多精美的陶瓷文物,不管是远古的陶器还是明清的粉彩青花器,都向我们传递着先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我们正是通过这些遗存的器物载体洞察各个历史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历史久远,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和陶瓷器因易损坏的特点使破损的陶瓷器物很多。文物修复中如何继承传统的修复方法,结合现代先进的工艺、材料,先进的设备对文物加以修复和保护,使破损的文物在保留必要历史信息的同时经修复再现历史风貌,提高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文物修复师思索和探寻的。

修复前

修复后

陶瓷器的修复分为考古修复、可鉴别修复,美术陈列修复和完美修复。考古修复就是其缺损用白色石膏补缺标识。多用于破损严重或时代久远的陶器为主。美术陈列修复主要修复一些较完整,历史艺术价值较高,或相对年代近些的明清瓷。完美修复更进一步,其实和美术陈列修复为同一概念。现在欧洲有些博物馆提倡更真实的展示方法,有些破损的瓷器会介于考古修复和美术陈列修复之间,冲线和缺损做接近色的修饰和掩盖,尽量不遮盖到原件,属于可鉴别修复范畴。陶瓷文物的修复的步骤主要分为:拆洗清洁、粘接复原、补缺完整、打磨平整、做色上釉。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广泛应用,其优点是不接触文物,不会造成文物的二次损坏,还可以在输出数据时用镜像技术3D打印对称的部件。

相关问答

关于安徽 民俗文化 的名言 - 懂得

“民信巫鬼而多淫祠。”“乡人相率为傩”安徽位于祖国东南,地处长江下游,居华东腹地。东近吴越,西接荆楚,北邻齐鲁,春秋时称为“吴头楚尾”。因地理...

江西人过年的风俗?

江西人的跳傩习俗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傩”,十六叫“搜傩”。“起傩”之后,傩班开始四处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傩”。年初一的时候家里不...

泰安市宁阳县的经济状况如何?

宁阳县是山东省泰安市市辖县,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全县辖2个街道、10个镇、1个乡即文庙街道、八仙桥街道、泗店镇、东疏镇、伏山镇、堽城镇、蒋集镇、磁窑镇、华...

花朝节是哪一天?关于花朝节有什么典故? - 红网问答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典故: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江西民风 民俗 - 147****4573 的回答 - 懂得

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

哈民 文化 是什么?

哈民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哈尼族的文化体系哈尼族传统生活在云南山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如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祭祀活动和特色食品等同时,哈尼族还有悠久...

上海有哪些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不知道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边罗列了部分,如果你想找的话可以参考最下方的资料~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1、江南丝竹中国...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是什么意思?三九是哪一天? - 红网问答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它来源于我们国家数九的传统。要说这数九,就是从每年冬至开始算,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

2001年花朝节是哪天?

花朝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

地理上江苏属于 华东 地区,宿迁市到底属于北方还是南方吗?

地理上,是以秦岭淮河来划分南北的,宿迁在淮河北边,所以属于北方。不过,因为宿迁市区,宿迁的下辖县,泗洪泗阳沭阳早期都是属于淮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和...

 邱蔚  东亚 印象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