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衰落 戏曲衰落原因众多,和受众的普遍审美以及认识混乱低下有直接关系

小编 23 0

戏曲衰落原因众多,和受众的普遍审美以及认识混乱低下有直接关系

现在的京剧舞台,很多过去的优秀传统剧目已经失传或者虽没失传也没什么人演。比如《虹霓关》,这出戏就是一出骨子老戏,过去,旦角的各门各派都演,东方氏的装扮非常漂亮,几乎是京剧旦角的一种经典扮相,其实这出戏的故事也不复杂,却很有意思,但就这么一出戏,现在居然也没人会没人演。

李金鸿叶盛兰演《虹霓关》

戏不好吗?不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致有下面这两个原因:第一,没人教,很多骨子老戏因为那些年的断层,连老师都不会,就更别说学生了,学了也演不了,因为演员会乐队不一定会,琴师会打鼓的不一定会,主角会配角不一定会。戏校里学那么几出大家都会的就能毕业,费那劲干嘛。第二,当今社会的戏曲观已经严重扭曲,不重视戏曲的传承,使很多优秀的老戏,很大一部分都失传了,但很多人却不认为是坏事,还在鼓吹“创新论”,认为戏曲之所以败落是不创新造成的。我真想让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们有没有他们嘴里的那个本事。

我是以写戏曲评论文章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当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内行,说的言语恳切,见解独到。有人和我说,有时候看留言比看文章还过瘾。是的,文章你还得估计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留言除了踩线的言论,基本上是比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这些人,他不一定没有学历,也不一定没有文化,但是基本上归类是没有修养和没有专业知识,却用他想当然的理解,来给戏曲开方子,而且多数语言粗暴,上来就用攻击人的口气说话,指指点点,好像他是什么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说的言辞有所行为似的。

这类帖子举不胜举,这些人只要你写的东西不随他心意,就会写一些不三不四的话来攻击你!其实什么是素质修养,言之有物不胡说八道强词夺理就是有素质,讲道理就是有修养,如果除了骂人什么理也不讲,那即使是戴着博士头衔也是没素质没修养。

为什么谈这个话题呢,因为,留言里天天都有一些“大拿”给我“指点迷津”,前几天有一位这样说的:(你)简直是一派胡言,把京剧和杂技相提并论。怪不得现在就是一些老段翻来覆去地唱,一点都发展不起来,正是这种论调导致京剧式微。戏曲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看人物表演吗?翻来覆去看,有什么意思?岂不是和遛鸟斗蟋蟀无异,仅仅娱乐,而没有任何教化,获取信息的功能? 戏曲的起源是娱神,教化,演绎。王国维所讲的重点是故事,歌舞不过是手段。不重视剧本,人物,台词的表演,和杂耍有何区别?一点内涵都没有了。 现在是什么社会了?还当大清没有灭亡吗?角儿是为了娱乐满清遗老而存在的吗? 很简单的道理。你看电影是主要关注演技,还是剧情?光有演技,没有剧情的电影很有意思吗?演技固然很重要,但对于一出戏而言,剧本是基础,是万中之重。至于改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码事。不能有轻剧本的思想。

网友留言

对于这样的胡言乱语的外行言论,一般我也不想搭理,我为什么说他胡说八道呢,请看他说的这句话:“你看电影是主要关注演技,还是剧情?光有演技,没有剧情的电影很有意思吗?”他拿电影来衡定京剧,这一句话就可以讲,他对国剧的特性是一窍不通半点不懂的,下面我不妨详细谈谈为什么我说他不懂国剧。

首先,他没弄懂一个问题,就是国剧什么重要,它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和电影电视、话剧这些艺术门类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区别是什么?他根本就没弄懂,却敢想当然的指责别人胡说。

他写了一堆无非说剧情重要,剧本重要,他说是“剧本是基础,是万中之重。”,这就是典型的不懂国剧特性的言论,我建议这位老兄先仔细看几出传统戏,再多读几个京剧剧本。看看,那些剧本写的是什么内容。

在这里,我还要重复一下章怡和女士说《群英会》的话:“老戏剧本多数很水,但是名家合作精彩纷呈”。这其实是由于传统戏的特性决定的,不是你什么人想当然认为就能改变的。

由数位大师合作的京剧传统戏《群英会》

戏曲有教化功能吗?有,但是那是在剧情的大范围内的潜移默化,不是强迫的在剧情里故意明确标示宣传什么(这些现象,当今时代的新编戏有),而是一种道德民俗价值观的约定俗成,树立善的反对恶的,在艺人优秀的演绎下的一种宣示,而戏还是要看艺人的技艺技巧表演,这个别抬杠,拿过去的例子其实是举不胜举的。

传统戏从来都是看“角儿”的。过去的事情太遥远了,那么我们就拿刚刚过去的张火丁的《霸王别姬》举例,剧本改的再好,配角再出色,唱腔再动人,如果不是张火丁演,基本不会有人看,这个我说的不是抬杠吧,那位信誓旦旦的留言者,你不承认吗?

张火丁演出程派新编戏《霸王别姬》

我用京剧比喻杂技其意义是:京剧和杂技同样都是需要优秀的演员的技艺来支撑的,它和电影不一样,不需要有复杂的故事,也不需要成篇大论复杂的内容做填充,如果没有名角儿出演,你就是再好的故事也不会有人愿意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骨子老戏能演上百年,常演不衰,或者同一出戏,几大名角儿同时出演观众仍然趋之若鹜的去观看的原因。这是传统戏曲的根本,那就是“角儿”以及他的艺术永远是戏曲成败的支柱和关键,剧本也永远不会是一出戏的最重要内容,不懂这些规律和特性,你就是有博士头衔戴在头上,你也是纯外行,这个绝对是肯定的。

王国维讲戏曲是“以歌舞演绎故事”的意思本来是歌舞是主体,以它来诠释故事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性,在这位老兄嘴里竟然歪解成:“王国维所讲的重点是故事,歌舞不过是手段。”那我请问这位老兄,《贵妃醉酒》讲了一个什么复杂的故事,人们去看这出戏的故事还是重点看这出戏的歌舞演唱去了?同理,《麻姑献寿》、《昭君出塞》、《二进宫》、《雁荡山》、《三岔口》、《钓金龟》、《逍遥津》、《祭塔》、《奇冤报》等等吧,这些脍炙人口演了百年左右的传统戏以及新编传统戏,都又讲了一个什么复杂的故事?歌舞和故事哪个是重点?

京剧《昭君出塞》

还有京剧式微是由于老戏常演,常演老戏吗?那更是不懂装懂的胡扯!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哪个没有上百出的老戏常演,甚至演了一辈子,怎么京剧那时候却人才辈出,艺术也是最辉煌的时期,也没看出有半点式微。京剧式微是从49年以后开始的,具体什么原因我就不说了,因为只要研究戏曲的人,人人知道。当然,这位留言的人,他若不清楚也不奇怪,一个外行不懂戏曲的很多来龙去脉儿大放厥词也是可以理解的,俗话讲无知之者才能无畏,但凡对自己不清楚的领域不随便下结论那都是有修养的智者,他们明白自己不会是什么都清楚明白,一些事还是交给人家干这个研究这个的去弄吧,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当今时代智者真是少之又少,认为自己是全能大神各个领域无所不知的却如浩瀚的恒河沙数,遍地都是!

​综上,戏曲衰落,很多优秀老戏没人演其实大致就两条原因,第一,环境没了,传承断了,第二,观众没了,理念乱了。其实就这两条,这两条也不是一下就成这样了,也是一个慢慢的渐渐形成的过程,这种不可抗力是由于许多很复杂的因素促成的,包括人们的观念。京剧或者说传统艺术照这样走下去,确实是非常不容乐观的。

特稿|深度调查:中国春节传统习俗消失速度令人震惊!外来宗教悄然改换信仰习俗~

导读:这是一个重大的隐患,现状已经到了必须认真面对解决的时候了。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的这个日子,中国人会从千里万里之远回到家乡,贴对联、放鞭炮、走亲戚、领红包、拜先祖,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体现。不过,今年春节笔者在山东老家农村走亲访友时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在很多农村地区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突然消失的春节传统

先说明,笔者的家乡在山东省一个被称为“孔孟之乡”的地方,中华的儒家文明从这里生根发芽,融入了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按理说,这里应该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

笔者的童年正是这样渡过的。小时候每次过年,家人们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贴春联和设置供台、准备贡品,大年三十的夜里全家都要祭拜先祖,而大年初一还要到各个亲戚家拜年……过个年,要忙忙碌碌好多天,村村户户皆是如此。就在三四年前笔者回家过春节的时候,这种传统还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当笔者今年春节步入某村时,却很难找到熟悉的年味:本该贴在各家各户大门上的春联,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本该在过年期间满街都是鞭炮碎屑,此时却很少出现;本该家家户户都设置的香烟缭绕祭祖供台,甚至已经销声匿迹……这些极其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好奇。

答案是令人震惊的,原来这个村的村民,在最近短短的几年内已经大多信奉了某督教。村里的教会认为,贴春联、放鞭炮、祭先祖的中华祖先崇拜信仰和一神论的某督教是有冲突的,所以某督教就要求信徒们放弃自己传统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取而代之的则是家里张贴上了耶稣的画像,以及去宗教场所的参加宗教活动。在大年初一,这本来是中国人传统互相拜年走亲访友的时间,但在这个村子里则成了很多老老小小挤在一间屋里,跟着一位神父作起了祈福弥撒……

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传统,居然在如此短时间内就引发了改变。

宗教在农村的影响力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强大,春节“年味”变淡只是一个小的侧面,实际上,宗教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所引起的变化恐怕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据一些公开的资料表明,在河南周口地区,很多农民去世后已经不立墓碑改立十字架了;在安徽的某些地方,教堂已经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被普及到每个村庄;在东北的偏僻的地区,家庭教会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基层村组织;在江苏某些地区,农村的信徒按照“什一税”的原则每年给教会的捐款多的无法计数……据去年统计表明,在中国仅某督教、天教信徒的数量至少可能接近一亿人,此外还无法确切统计各种打着某督教名义的家庭教会信徒数量。

笔者的一个亲戚正是这样一个虔诚的信徒,她告诉笔者自己信教的过程:村里最初会来一位传教士,挨家挨户找农民尤其是老人、妇女等边缘性群体“传播福音”,会组织有礼物的活动吸引农民们参加,定期还会有大学生信徒来村里传教甚至提供教育、医疗、物资救济等。等到信徒达到一定人数后,教堂(或家庭教会)便会建立起来,宗教活动会制度化和日常化,传教者会反复鼓励信徒发展亲戚、熟人信教,使得最终整村大部分人都信教,信徒数量在短时间内就获爆发性增长。

当某督教在某个村庄占据主流以后,一神教的排他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对宗教事务以外的影响会大大增强。文化上对诸如传统的佛道信仰和鬼神崇拜的排挤其实是第一步,接下来则会作为具体事情的道德的裁判,最后则会介入经济和社会事务之中。事实上,在很多宗教主体的村庄里,村委会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如外来宗教的神职人员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在外来宗教面前也许是脆弱的

我们经常说,传统文化厚重源远流长,是坚不可破的。不过笔者可能要泼一下冷水,事实上,在宗教这种社会组织面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其实并不那么牢固。

以历史为鉴,其实古代很多国家和民族或地区都曾经有令人惊叹的独特文明和信仰习俗,这些文化也传承了千百年。但是,当一神论的排他性外来宗教迅速扩张进来以后,原有文化积累就迅速被消灭,在短短一代或者几代人之后就会消弭到荡然无存。

唐宋时代的回鹘无疑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当时的整个新疆地区已经深受汉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千余年之久,回鹘王国遍布着各类佛洞与佛寺,但在伊斯兰教传入短短数百余年时间里,伴随着惨烈的社会动荡,传承千年之久传统的文化很快就消失殆尽了。当地人的文字尽皆为阿拉伯文,社会和生活习俗也翻天覆地全然不同。甚至今天,受极端宗教教义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宗教信徒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强迫家庭中的女性只能穿上异域风格的黑袍黑纱。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韩国则是另外一个例子。朝藓战争后某督教在韩国迅猛扩张,事实上,今天的韩国某督教教徒已经接近了韩国人口的一半,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某督教国家了。虽然,网上的段子一直在嘲笑“历史是韩国的”,但实事求是地说,韩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以可见的速度在消失:无论是几年前的“汉城”改名为英文音“首尔”,还是最近越来越多宗教史观出现在历史教材中,都在无声地见证这种文化异变和原生传统信仰的快速死亡过程。

笔者对宗教自由并无反对意见,但却对中国文化传承遭到外来宗教刻意排挤的现状感到非常担忧。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保护,那么我们或许会最终失去文化这一联系所有同胞的纽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隐患,现状已经到了必须认真面对解决的时候了。甚至,在距离石达开当年兵败处不远的那座山谷里,一座巨大的十字架又耸立了起来。毕竟,若是中国人丢掉了自己的祖先崇拜和信仰,倒行逆施地改换外来“唯一神教”的时候,中华文明还剩下什么呢?

(达康同学 今日平说)

相关问答

中华民族的 传统民俗 是怎样渐渐被遗忘的?

我国当前国情是发展不充分不平均,那么其结果就是发达地区的社会风气容易影响不发达地区,那么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现阶段我国的首要任务是致富脱贫,消灭贫困...

春联 衰落 与保护? - 懂得

春联是我国春节传统习俗,非常喜庆,要想保护,首先要学习书法,诗歌,才能写出春联。然后大力宣传。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从来没有衰落过,更谈不上需...

在什么时候,你会觉得 传统文化 没落了呢?

之前看过一本书介绍中华文化的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在于中华文化是“耻本”文化,而西方文化是“罪本”文化,“耻本”就是我们会以某些事情而感到羞耻,故而会...

这些年有哪些农村的习俗消失或正在消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哪些濒临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遗失录忠孝仁义信礼智勇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

许多以前的风俗渐渐没落,消失在现在的春节里,你的家乡以前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呢?

三明将乐噢,以前有大年初二走家串户喝擂茶,给小孩子包88元红包的风俗噢三明将乐噢,以前有大年初二走家串户喝擂茶,给小孩子包88元红包的风俗噢

中国优秀的 传统文化 中,要推动文明社会进步,有哪些不良的文化需要禁止或者消除?

传统文化中必须剔除的是:1,不分好坏,不分事非,绝对的专制主义思想。2,以外在职业区分的等级观念。3,重男轻女,人为制造人际矛盾、分裂人际关系的恶劣行...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祁茂顺汪曾祺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

[回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有助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结构严谨;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甚至没有回家的欲望,春节是否即将没落?

随着时代发展,过年的习俗也会有一些不一样。人们怀念与回忆以前的年代过年浓浓的年味。那也是时代造就的特定的生活状态。我们都知道,以前的年代缺衣少食,解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祁茂顺汪曾祺祁茂顺在午门历史...

[回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结构严谨;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都说 传统文化 在没落,那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年味更浓,让中华文化更好传承和发扬下去?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高度总结与沉淀,文化有共性亦有特性。传统与现代只是一个时间的分层。因为时代的差异,文化同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未来的延展性,人...

 毛竹种植  田秉毅 

上一篇上杭过年传统民俗文化 上杭客家春节传统习俗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