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萨满 【草原文化】关于蒙古族萨满教 你了解多少?

小编 23 0

【草原文化】关于蒙古族萨满教 你了解多少?

在萨满教田野调查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现在人们几乎在萨满教和迷信之间划上了等号。然而,萨满教真的只是迷信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对萨满教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近日,笔者有幸访问到内蒙古通辽市远近闻名的色仁钦萨满,并观看了一场祭天仪式。

如何看待萨满教

这是一次家庭规模的小型祭天仪式,由色仁钦萨满主持,祭坛上摆放着色仁钦萨满的老师良月巫都干的照片、七星宝剑等物品。献牲仪式分为“阿密敦术色额日古乎”(意为献活牲)和“勃拉嘎森术色额日古乎”(意为献熟牲)两个阶段。仪式结束时,色仁钦萨满还要唱一段《脱神衣歌》,并将请来的各路神灵一一送走。仪式结束后,萨满的长子跪在父亲面前敬一杯酒以表谢意,然后全家人和亲属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献牲所用的羊肉。据色仁钦萨满介绍,按规矩,献牲所用的羊肉当天必须吃完,如果吃不完的话都要拿到屋外埋掉,不能留到第二天。

看完仪式后,笔者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祭祖仪式,或者说是祭天仪式和祭祖仪式的合并,带有明显的强化家族观念和增强家族内部凝聚力的功能。

研究表明,萨满教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道德法律、政治哲学、民俗风情、医药卫生的关系很密切,甚至有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建立在萨满教宇宙观和哲学观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萨满教,祛除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获取其中民族文化和民间科学的精华,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被后人称为迷信的一些民俗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成分往往是早期科学萌芽的母胎。萨满教作为一种古朴的自然宗教,毋庸置疑地蕴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在千百年来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萨满巫术蕴含着一些古老的科学因素,对现代科学也有借鉴作用。如萨满医术中固有的心理疗法能和现代西方医学中的心理咨询等精神医学进行跨时代的对话。可以说,萨满医术是迷信和科学相混合的文化复合体。

萨满教的主要仪式

萨满教的仪式主要有成巫仪式、祭祀仪式、治病仪式、祈愿仪式、除秽仪式等。男萨满被称为“博”“博额”,女萨满被称为“亦都罕”“巫都干”。学术界普遍认为萨满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所以最早的萨满教主持人是女性。

目前,萨满所用法具有神鼓、鼓槌、神鞭、神刀、锣以及口琴、铜镜等,萨满的法服由法冠、神裙、神靴等组成。

萨满神偶蒙古语称“翁衮”或“翁固德”。据研究,最早的“翁衮”可能是“人们把自己认为最凶恶的东西的形状用木头或石头仿制出来……然后发展到人形的形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萨满的“翁衮”中既有虎、熊、豹等凶猛动物,也有萨满祖先神像。

据马可·波罗、普兰尼·加尔宾等早期旅行家的游记记载,古代蒙古人的“翁衮”主要是用毡子、皮革、木头等制作的。目前所能看到的各地蒙古族萨满的“翁衮”各式各样,形状不一。萨满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时往往呼请各种“翁衮”,使其附身。根据附身的“翁衮”不同,萨满会模仿各种不同神灵和“翁衮”姿态舞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九或九月初九,蒙古族萨满都要举行一次祭祀“翁衮”的仪式。

蒙古族萨满教的历史变容

如今,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已进入了衰落阶段,但衰落并非意味着消亡。受外来宗教以及社会历史变动的影响,蒙古族萨满教在由盛变衰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生存策略,我们可以把蒙古族萨满教的历史变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复合化变容。萨满教以与其他宗教相复合的方式存续下来。如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蒙古族萨满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队伍分化成了亲佛派和排佛派。亲佛派萨满主动吸收了很多藏传佛教的因素,甚至有些蒙古族萨满还穿上喇嘛服,改用喇嘛所用的法器;而排佛派萨满则固执地保留了萨满教的古老传统。

科学化变容。萨满教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科学因素,使萨满医术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以科尔沁蒙古族的整骨医术为例,来源于萨满医术的蒙医整骨学现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内蒙古哲盟整骨医院院长包金山将从其曾祖母——女萨满娜仁·阿柏那里继承的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包氏萨满整骨术和现代医学接轨,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整骨知识》、《包氏祖传蒙医整骨学》等医学专著。目前,他的整骨医术虽然从萨满医术分离出来成为纯粹的医学技术,但仍然保留了一些萨满医术的神秘色彩。

艺术化变容。一些萨满教音乐、舞蹈、神话传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化过程,变成了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以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流传于后世。如蒙古族歌舞“安代”,最早是萨满治病的跳神仪式之一,几经变迁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其音乐、舞蹈与古代狩猎歌舞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萨满音乐的最初来源就是狩猎音乐。由此可见,古代歌舞艺术被萨满吸收并保存下来,之后又送还于民间。

民俗化变容。萨满教的部分禁忌、祭祀、仪式等渗透到民间生活中,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类似这种通过民俗化的途径保留下来的萨满教遗俗并不罕见。如蒙古族的祭敖包习俗就是从萨满教的祭祀山神、地神的自然崇拜传统演变过来的。笔者曾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郊外观看了一次由萨满主持的祭敖包仪式,参加仪式的大多是普通市民和牧民,可见该宗教仪式已带有明显的民俗仪式特征。

正是通过以上变容,古老的萨满教信仰以多样的新形式延续至今,并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民热遗|“萨满”等于“跳大神”?别再误会,它已是一种文化

在影视剧中,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家族祭祀或开战之前,一位巫师模样的人,身着艳丽的神服,摇铃打鼓,载歌载舞,有如神灵附体。

这位巫师模样的人,就是神秘的“萨满”。

《战神纪》中的“萨满”

《延禧攻略》中就有这样的桥段,太后组织了祭祀活动,萨满太太被人利用,去谋害得宠的顺嫔。

《芈月传》、《还珠格格》中,也曾出现“萨满”的身影。

《延禧攻略》中的“萨满太太”

我们也能在二人转的唱词中,发现有关“萨满”的内容。比如经典的二人转《神调》,就描述了“出萨满”的情形: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左手拿起来文王鼓,右手拿起来二狼神的竹芥鞭。文王鼓驴皮幔,里边栓上横三竖四八根线,四根朝北,四根朝南……”

二人转《神调》

在我们的印象中,“萨满”就相当于“跳大神”,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

然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这已成为一种狭隘的偏见——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萨满”的宗教色彩已逐渐淡去,它蕴含的文化艺术魅力,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一种珍贵文化遗存。

达斡尔族的萨满舞

在世界非遗名录、我国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中,不乏萨满文化的丰富元素。

在120多个世界非遗名录中,与“萨满”有关的就有6项,而其中有两项来自我国。

在这两项中,一项是2011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这其中就包含了“萨满”的故事。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而在国家级、省级的非遗名录中,萨满文化被收录在民俗、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类别中。

比如黑龙江省级非遗名录下,就有满族萨满神话、鄂伦春族萨满舞、满族萨满神调、鄂伦春族萨满服饰等等。

萨满舞

可见,萨满文化虽是一种原始文化形态,但影响十分深远,至今魅力不减。

那么,到底什么是“萨满”,它到底有着何种魅力,“萨满”和“跳大神”又有什么区别呢?

“萨满”资料图

“萨满”,源于满-通古斯语,也被音译为“珊蛮”“嚓玛”等,原词为saman,意味着无所不知的智者。

古人认为,“萨满”拥有一种神秘的能力,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可以将人们的愿望、乞求等倾诉给神灵;也可以将神灵的意志传达给人。

《芈月传》中的老巫

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大致有这么3项:

一是主持祭祀,为人们祈福、消灾。

在氏族社会,科技不发达,人们在灾难、瘟疫面前,没有更好的对策,便通过祭祀等活动祈福,此时“萨满”就要登场主持了。

二是占卜未来,预测吉凶。

这场战争,是输还是赢?丢失的财物,到底在哪个方位?今年的收成会怎样?“萨满”的占卜和预测,可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三是“治疗”疾病。

古代社会医学落后,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会被认为是恶灵附体。此时,“萨满”就要出手,与“病魔”搏斗。

除此之外,“萨满”还往往承担着护送死者灵魂的责任。比如,赫哲族就曾有“送魂萨满”,需要极为“高超”的法术。

“萨满”是原始而古老的文化。她始于史前时代,并遍布全世界,在我国曾有蓬勃的生命力,在母系氏族社会,开始了繁荣时期。

“萨满”民俗画

古代的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近代的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都曾信奉“萨满”。

历史悠久的“萨满”,有许多史料可查。南宋哲人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曾记载“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 “珊蛮”,也就是“萨满”。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记载“萨满”的史料。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萨满”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萨满”的宗教色彩,几乎全然消褪,而她的文化魅力,却依然极富吸引力,甚至让一些作家也为之痴迷。

“萨满”使用的“神器”

在2004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位学者问作家冯骥才:“如果叫你选择一项研究的题目,首选一定是三星堆吧。”

冯骥才却笑着摇摇头说:“不,是萨满。”

“萨满”兽皮衣

萨满文化的原始与神秘,仿佛是粗犷的野兽派,对现代人充满了诱惑力。

那么,她到底有哪些文化魅力呢?

首先,萨满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经验,天文、地理、技术、医药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次,“萨满”的神话传说、唱词等,记载了大量的风土人情,这对史料是有益的补充,也是文学创作的极佳素材。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明新在表演伊玛堪说唱

第三,萨满文化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成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

有西方学者甚至提出:“萨满”是最早的艺术家,他既是演员、舞蹈家,也是一个歌手。

第四,“萨满”的服饰、面具、神器等,色彩鲜艳、风格质朴,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传承了最原始的装饰艺术,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对现代艺术很有启发性。

“萨满”面具工艺品

可见,从远古走来的“萨满”,记载着这片土地的文明,也通身散发着文化魅力。

萨满文化如此多姿多彩,却总被认为等同于 “跳大神”。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大神”和“萨满”,都能充当人与神的媒介,且“跳大神”脱胎于“萨满”,但二者已有本质区别:

从“工作内容”来讲,二者都能给人“治病”。但“萨满”往往是为了整个氏族的健康,且这只是其职责的其中一项;而“跳大神”的主要内容,就是给人“看病消灾”,针对的往往是个人。

“萨满”服饰

从“格局担当”来讲,原始的“萨满”义务为氏族服务,肩负着为集体奉献的重任。而“大神”一般以赚钱为目的,并非为集体义务奉献。

“萨满”面具艺术:天花妈妈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生动描述过“跳大神”的情形,讽刺了“大神”的贪婪:

“这鸡、这布,一律都归大神所有,跳过了神之后,她把鸡拿回家去自己煮上吃了。把红布用蓝靛染了之后,做起裤子穿了。有的大神,一上手就百般的下不来神。请神的人家就得赶快的杀鸡来,若一杀慢了,等一会跳到半道就要骂的,谁家请神都是为了治病,请大神骂,是非常不吉利的。”

“跳大神”是一种封建迷信,早就为现代人所摒弃。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谴责了这种戕害身心的落后迷信行为。

书中说,老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因为性格率真遭到毒打。为了给她“治病”,老胡家请“大神”出山。在几次三番的折腾下,小团圆媳妇不仅没得到有效治疗,反而因备受折磨而神情恍惚、憔悴不堪,最终香消玉殒……

《呼兰河传》插图:小团圆媳妇“治病”

总之,萨满文化是一种珍贵的非遗文化,对当代人了解世界和中国历史、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萨满文化原始的艺术魅力,对开发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也有很重要的潜在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黑龙江艺术家刘延山的“萨满”面具剪纸

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的萨满文化遗存》(曾亚玲 戴士权)

《解读萨满文化》(郭淑云)

《萨满面具的功能与特征》(郭淑云)

《中国北方萨满文化的面具艺术探究》(高燕南)

相关问答

蒙古族的 萨满 是什么意思?

萨满文化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

萨满 是哪个民族的?

萨满是一个宗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的许多...

萨满 术是什么?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

萨满 教证书有用吗?

有用。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因此并不局限于中国,它有许多分支,比如分布于北亚一类巫觋宗教,包括满族萨满教、蒙古族萨满教、中亚萨满教、西...

元朝民间组织什么教?

元朝民间组织叫白莲教白莲教,又名白莲会,白莲社,源自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最初创立于南宋时期。传说,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

蒙古族白节什么时候?有哪些习俗活动? - 红网问答

蒙古族白节基本介绍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内蒙古...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满族的风俗满族的生育习俗与汉族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满族的生育习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满族信奉萨满教,...

按照蒙古人的习俗?

蒙古族的主要习俗有:1、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

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

爸爸说,他小时候去隔壁村子玩儿,就跟奶奶说:“妈,我去镶红旗玩儿啦!”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我家保留下来的习俗应该就是下面几条了。1.吃饭时不可以用筷...”...

中国 传统文化 有哪些?现代人该如何选择性学习? - 红网问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孙咏平  打捞中国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