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统民俗文化 拜月,走月,摸秋……南京中秋节习俗,你知道几个?

小编 23 0

拜月、走月、摸秋……南京中秋节习俗,你知道几个?

来源:紫金山新闻

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因为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老南京人习俗把这一天称为“八月节”。

中秋将至,南京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齐聚吴敬梓纪念馆,闲话老南京中秋习俗。南京市文化馆供图

除了叫法与众不同,南京还有很多独特的中秋文化。在南京六合,有一种“赖月饼”,这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名字;月圆之夜,南京人家焚斗香,全家老少“拜月”;祭月之后,人们流连街市,泛舟情怀,登楼赏月,吟诗作赋,这是“走月”……中秋将至,听南京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闲话老南京中秋习俗。

【吃月饼】

在我国,人们过中秋最重要的仪式就属吃月饼了,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代,南京著名“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记录了两种月饼做法:一种叫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做成酥皮,再把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碾成细末,加上冰糖和猪油调制成馅,这和现在的苏式“五仁月饼”无二致。一种是花边月饼,是明府家所独制的,飞面拌上生猪油子,把枣肉嵌入其中,用手在碗大的面团上捏上四边菱花。烤制月饼的师傅需要两个大火盆,从上下两个面反复炙烤,等到出锅咬上一口,入口即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味道别提多美了。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广式月饼、滇式月饼四大月饼体系。但今天,记者向您介绍一款南京有故事的月饼——“赖月饼”,其制作技艺还是南京唯一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月饼。

赖月饼生产制作过程。南京市文化馆供图

六合区文化馆副馆长王燕介绍,乾隆下江南,路经六合到瓜埠,正值中秋,要渡江赏月。瓜埠乌龟山上的太平寺方丈赖月和尚得知后,便带寺院制作的月饼进献给乾隆。乾隆品尝了以后大加赞赏,并问这月饼叫什么名字?和尚回答,这是庙里供僧人吃的,没有名字。乾隆听后,就以赖月和尚的法号,赐名“赖月饼”,以后就成了宫廷贡品。如今,在六合瓜埠老街,有一家谢氏月饼作坊,依然还能买到这“赖月饼”。

【餐桌“八样头”】

农历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人们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中秋吃食。

据《方志南京》记载,和端午节(五月节)尚五一样,南京人中秋尚八,一般人家餐桌上也得凑出八样菜肴,南京话叫“八样头”。老南京人只有吃了这些有寓意、有年代、有口感的传统菜品,方有一种归属和快乐。中秋的八样菜并无定则,常见的有:盐水鸭、糖醋(桂)花香藕、栗子烧仔鸡、韭菜薹炒鸡杂、茭白炒肉丝、菱肉烧鳜鱼、芋头炖肉等等。

除了这些,旧时南京人在拜月时,案台上还会摆上中秋八鲜——梨、柿、栗、石榴、茨实、菱、藕和莲子。

梨,天津鸭梨或砀山梨;柿是河南铜盆柿;栗是田津良乡栗;石榴,外地的来自怀远,本地的要东山石榴,熟透外皮张开的;茨实,俗称“鸡头果儿”,鸡嘴(即果冠)上半吐着红花的看起来喜庆;菱,水西门外沙洲圩的红菱最佳,南门外的四角菱亦好,玄武湖产的刺菱虽也很香,终因刺利、实小上不了供桌;藕一般要三节,连根须,有四五节并在藕节上有小荷叶者最佳;莲蓬要饱满带子,不能有瘪子;藕和莲子,《白门食谱》上说莫愁湖产的“藕香脆”,“莲子甜嫩”“悦口亦清心”真可谓上品。

【拜月】

“中秋月净无瑕,圆如镜子照我家,家家户户赏月忙,贡鲜果,点灯香,男女老少拜月亮,祈求月神帮帮忙,保佑平安又健康,拜完月亮回家坐,美食美味来品尝,团圆饼,红石榴,柚子金桔,花香藕,亲朋好友来相聚,再品一壶桂花酒……”

视觉中国图

这是南京白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闲话中秋》里的唱词,生动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南京中秋节的另一项仪式——拜月。每当中秋月亮升起,“老南京”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祭拜的案台上除了摆放月饼以及各种寓意祥瑞的应时的瓜果和食品,还有燃祭之物。原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露明告诉记者,南京人中秋拜月,这斗香就是很重要的燃祭之物,“把线香捆扎起来,垒垛成宝塔或楼阁形状,最上一柱加一个纸斗,配饰以七彩斗香花剪纸,可燃烧一天一夜,十分的庄典。”

“拜月”之后,还有“走月”。王露明说:供过月,用完餐,南京人都愿意走出家门,到月光下去走一走。

一般人是“走月亮”,妇女叫“踏月”,文人雅士则谓之“赏月”“玩月”。白鹭洲、雨花台、北极阁、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都是适合“走月”的去处。

【摸秋】

旧时,住在南京城里的人,还有另外一种风俗,也在中秋晚上举行。

据《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上载:“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偷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另光绪《六合县志》载:“(中秋)乡村愚妇有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

意思就是说,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

由这个习俗,人们创造了一个词语——“摸秋”。“摸秋”一词如今己成为南京俗语,意指人欲行又止,想停又动,磨磨蹭蹭,举棋不定,眈搁时间、工作和事情。如:我们在前头等你好半天了,你光答应又不动身,在那里“摸秋”什么呀?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

尝三鲜、吃豌豆糕……这些南京立夏习俗,你还记得几个?

来源:紫金山新闻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5月5日8时51分将迎来“立夏”节气。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孟夏时节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产物,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进行。当下,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作用日益降低,但作为一种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依然充分发挥着在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其他节气不一样,立夏这一天的许多有趣习俗,都与“吃”有关。在南京,最为人所知的立夏习俗便是“尝三鲜”。

立夏尝三鲜

夏天到了,太阳光照充足,白昼变长,庄稼逐步成熟,劳动强度加大,因而立夏吃补食变成了南京人普遍的风俗。在物质条件还不是十分富裕的年代,富含蛋白质的鸡蛋成了人们的首选。同时,鸡蛋还成了儿童在立夏这天的玩具。南京古南都集团副总经理张志军回忆道:“我记得小时候,立夏这天,大人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网兜里,然后系在小孩儿身上。小孩子之间会举行‘碰蛋比赛’,谁的鸡蛋碎了谁就输了。”

南京民俗学家陶思炎说,为了转换胃口,提高食欲,“补食”渐渐转换成“尝新”,到明代已经成为立夏时节的一项主要习俗了。

他在《南京民俗》一书中写道:一些讲究的苏南人家要分别吃“地上三鲜”、“树上三鲜”和“河中三鲜”。“地上三鲜”是指苋菜、蚕豆、黄瓜;“树上三鲜”是指樱桃、梅子、香椿头;“河中三鲜”是指海蛳、河豚、鲥鱼。南京人在立夏这日则要“尝三鲜”,所谓三鲜,则是指樱桃、青梅和鲥鱼。

视觉中国图

“江南四月黄鸟肥,樱桃满市灿朝晖。”南京人吃樱桃正在孟夏之际。南京饮食文化学者马学仁告诉记者,南京是我国樱桃著名产地,多产于玄武湖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樱洲上还有住户,农民栽种了成片的樱桃。后来缺乏科学的有效管理,使得一些樱树衰枯而被砍伐。如今樱洲上的樱桃树,大多数是后来重新栽种的。”“樱桃好吃树难栽”,因为栽培樱桃不容易,古代樱桃常被用作贡品,朝廷也用以赏赐百官。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南巡抵达江宁(南京)时,江宁织造府曹寅当夜进贡的就是玄武湖樱洲产的时令佳品“玄武樱”。康熙品尝后十分喜悦,下令差官飞马进京将红如玛瑙的樱桃进献给皇太后。

青梅。视觉中国图

《物类相感志》记载:“青梅小满前嫩脆,过后则易黄。”而立夏正是小满前的一个节气,此时青梅最为嫩脆。南京人吃的青梅,大多产自高淳。马学仁说,过去青梅成熟的时节,经常能看见挎着竹篮叫卖梅子的妇人,竹篮里头的梅子都是从自家种的梅子树摘下来的。因为青梅很酸,买的人除了泡酒,就是做糖渍青梅,很少直接吃。

视觉中国图

春夏之交,还是昔日鲥鱼入馔时。世间鲥鱼有三种,即长江鲥、印度鲥和美洲鲥, 其中以长江鲥为“ 三鲥之冠” ,长江鲥又以镇江鲥鱼为上品。张志军告诉记者,吃鲥鱼最好的烹调方法是清蒸,清蒸的鲥鱼美其名曰“清蒸鲥鱼”。清蒸鲥鱼一定是道风味鲜美的珍馐佳肴,在小说《金瓶梅》里,有一道菜叫“鲜蒸鲥鱼”,那是西门庆的一道私房菜,西门庆经常在朋友面前和自己的女人面前炫耀这道鲜蒸鲥鱼的菜肴。“如今,我国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正式实施全面禁捕,让水生生物休养生息,野生鲥鱼再也吃不到了。”张志军说,江白鱼与鲥鱼在口感上相差不大,肉质细腻,而且养殖的江白鱼价格便宜,是鲥鱼的最佳替代品。

避免“疰夏”吃豌豆糕

进人夏季,人们容易倦怠,食欲不振,体热气虚,逐渐消瘦,称作“疰夏”,尤其是儿童和年老体弱者,易让暑热伤气。

为防治疰夏,南京人有立夏吃豌豆糕、让小儿坐门槛的民俗。

《金陵岁时记》云:“立夏,使小儿骑坐门槛,啖豌豆糕,谓之不疰夏。乡俗云,疰夏者,以夏令炎热,人多不思饮食,故先以此厌之。”所谓“厌”,就是“镇除”、“辟克”之意。陶思炎研究发现,与他乡立夏不能坐门槛的禁忌相反,南京人让小儿坐门槛,有把孩子托付给门栏神之意,以让其对疰夏加以厌除,对小儿加以护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马学仁至今还记得“豌豆糕”这种节令食品,“它既不如豆沙的香糯,也不似绿豆糕的细腻,但豌豆香中也带有淡淡的甜味,售价低廉,身为儿童喜好。”但豌豆糕的供应时间极短,只有立夏前后这几天能买到。老人感慨,如今,随着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豌豆作为杂粮,种植面积减少了,豌豆糕已经消失了,买不到了。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在餐饮界浸淫了一生的马学仁曾经想自己亲手做豌豆糕,但超市里的豌豆品种太少了,能用来做豌豆糕的不好买。他向记者口述豌豆糕的制作技艺:将豌豆淘洗干净,煮烂焐透,起锅后摊在案板上,俟其阴干,再切成小块方糕的形状即成。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

相关问答

南京民俗文化 ?

正月秦淮灯会、春游牛首踏青、东郊赏梅、秋游栖霞、重阳登高、朝天宫的古玩市场,处处呈现南京百姓的传统生活风貌。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

南京 有哪些风俗习惯?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京的时令风俗,诸如“村田乐”、“鳌山万岁灯”,“正月十六爬城头”、“三月三郗祺会”、“清明祭扫”、“立夏尝三新”...

南京 的各种风俗?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风俗文化,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中。以下是南京的一些代表性风俗:春节习俗南京人对过春节非常重视,有许多传统的风...

南京民俗 有哪些?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

南京 民俗 信仰与禁忌?

南京风俗有“送夏”(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南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

南京 过去有哪些岁时 民俗 ?

南京新年民俗文化犹如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卷,记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热闹的金陵灯会,多彩的民间艺术,秀丽的南京剪纸等,历史渊远流长,独具特色。金...

南京 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习俗太多啦~说一个全国都比较有名的:乘画舫,游秦淮,赏灯会。为什么说南京的元宵节要乘画舫游秦淮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了,可以说它是中国...说...

南京 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的?

南京婚礼习俗1.婚床要全福太太来铺,就是此人的父母子女都健在2.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各自在家请亲朋好友吃饭,就是吃暖房酒.3.新郎接亲给新娘穿...

南京 春节习俗?

1、跑龙灯。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有几十条龙灯,其中最大的龙灯有数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龙。这条龙灯要等石臼湖水干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来,场面非常壮观。按...

南京 头七的风俗?

头七在南京风俗里面指的是逝者已逝七天后,传说头七逝者会回家看看,一般家里人(主要是至亲的人)会在家烧纸钱,摆贡品(菜和饭)祭奠逝者,表达哀思。南京北...头...

 摩天伦  陈瑞喜 

上一篇记录传统民俗文化的书 晒书,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