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统民俗文化 现代都市中的坚守——细数香港的中华传统风俗

小编 23 0

现代都市中的坚守——细数香港的中华传统风俗

新华社香港6月6日电(记者张雅诗)春节派“利是”赏花车,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龙吃月饼……香港市民年复一年,保持着“最中国”的过节习俗,重回祖国怀抱后,深藏在香港社会的这些中华文化基因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记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太平清醮民俗、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香港的旅游资源增值。

长洲“抢包山”——独特的民间节庆

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香港回归以后,佛教在香港的地位不断获得提升。1999年,香港正式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定为公众假期。每年这天,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活动——太平清醮,就在位于香港岛西南面的离岛长洲举行。

太平清醮是一种祭祀活动,相传在清朝中叶长洲瘟疫为患,当地居民为了消除瘟疫而举行祈福仪式。如今,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当天,长洲大街上,锣鼓喧天、金狮起舞,大批市民和游客夹道观赏“飘色会景巡游”,小朋友打扮成古今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沿着街道巡游;午夜举行的“抢包山”比赛更是将节庆气氛推向高峰。

“抢包山”是太平清醮的压轴项目,主礼人一声令下,人们就蜂拥爬上由平安包堆砌而成的巨型包山去抢包子。土生土长的67岁的长洲老人郭锦全,曾见证过昔日“抢包山”万人空巷的场面。盛大的场面也给郭锦全经营的老字号郭锦记饼店带来生意。他说:“以前没人会专程来买平安包,也没人认识。自从有了佛诞假期,买平安包的人数逐年增加。”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的中华文化传承

在刚过去的端午节,年逾70的退休港人芝姐亲手制作了30多只粽子作为应节食品。“咸蛋、糯米、五花肉,还要将粽叶的头尾剪掉……”芝姐说,粽子要蒸3小时,中途还得将它们换位置,才能平均受热。这样虽然花工夫,但可以自己调节口味。

吃粽子、看龙舟赛事是港人过端午节习惯。香港人将划龙舟称为“扒龙舟”,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最早有记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1919年在港岛东区北角举行的,随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竞渡大赛,近些年还会举办国际性的龙舟赛事,如“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

香港人普遍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后会身体健康、全年顺景。在每次龙舟赛前,人们还会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放纸龙”祈福仪式。纸龙身上印有“一帆风顺”等标语,祈求赛事顺利、风调雨顺。

而说到龙舟祭祀,大屿山大澳的龙舟祭祀还神仪式可谓享有盛名。五月初四早上,人们前往大澳各庙宇请神。到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一大早将神像放在龙舟上,沿着各水道巡游,岸边居民会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而在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的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祖先的习俗。

“游过龙舟水,百病衰气除,”居住在西贡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在端午节当天,他和邻居们在家吃完粽子、饮完茶后,便去观赏龙舟竞赛。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全家人还会到沙滩上晒晒太阳,或是浸泡在“龙舟水”里,沾沾好运气。

龙舟寓意吉祥,因此村民们都认为龙舟滑过的水是“大吉水”。四面环海的香港,沙细水清的海滩比比皆是,很讲“好意头”的香港人都会在端午假日到“龙舟水”里浸一浸、游一游。人们相信游“龙舟水”可以洗去霉气、辟走邪气、带来好运,祈求合家平安。

中秋“舞火龙”

中秋节是香港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之夜,市民们在与家人吃过晚饭后,会相约亲友赏月、看彩灯和吃月饼。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每年都会在各区举办中秋彩灯会,而且每个都经过精心策划,设有特定的主题和传统文艺活动,如猜灯谜和剪纸教学等,增添节日趣味。

迎月、赏月、追月之余,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中秋节前后的晚上,一条超过60公尺长的火龙,均会出现在港岛大坑街头。多名舞龙者合力举起这条以7万根香烛和线制成的火龙,穿梭于港岛大坑的街头,发出点点亮光,吸引大批民众围观。

“舞火龙”传统源于19世纪居民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成了香港独特的风俗,2011年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新年:吉祥日子派“利是”

香港人习惯把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市民趁这个吉祥日子到亲友家里串门拜年,互相送礼祝贺,小孩和未婚的成年人都会收到“利是”(即红包)。

春节的庆祝活动特别精彩。一年一度的新春花车巡游汇演,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今年农历正月初一,香港旅游发展局举办的花车巡游,由10辆花车、26支来自世界各地共约3000人组成的表演队伍,在尖沙咀载歌载舞,这是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吸引了超过15万人沿途观赏。

提到端午、中秋、冬至、春节这些中华传统节日,芝姐都特别期待和兴奋,因为这些日子也是她大显厨艺的时候。她和很多老一辈的香港市民一样,都喜欢趁着节日做大餐以飨亲友。

她说,香港回归以后,过节气氛没有减退,庆祝活动反而更加多姿多彩,节庆商品品种也更多元化。“现在几乎每一家酒楼都卖贺年糕点,也多了很多新款口味。”她希望港人看重中华传统节日的心意能延续下去,让这些美好的风俗代代相传,相信这也是大部分港人的心愿。

香港民俗文化介绍:香港饮茶习俗、太平清醮、吃盆菜等

香港有着西方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同时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他的生活习惯和广东极为相似。香港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西洋或中国传统节日之外,还有如太平清醮、谭公诞、车公诞等特色节庆活动。同时香港政府亦增加了很多盛事以及特别节日,最出名的就是 " 购物节 ",其他还有 " 电脑节 " 等一类,而这类基本上都是针对购物的节日,因此在该类节日前去购物将会很有大幅度的优惠,甚至是让人惊喜,因此要去香港血拼的朋友是必看的了。

香港民俗文化介绍

香港饮茶习俗

在香港,饮茶一开始是叫做「上茶楼」或者「上酒楼」,后来就叫了「去饮茶」,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饮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点心,而点心中数虾饺和叉烧包在早期较为广受欢迎,故此粤语内形容饮茶为「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而且在某些语境下它还表示 " 最低消费 " 的意思。饮茶在香港及广东一带非常流行,近年更流传到中国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在外国,饮茶差不多是点心的同义词。饮茶的茶楼在欧美被称为「Dim Sum House」(中译:点心屋)。澳纽索性把饮茶的地方同样称呼为 " 饮茶 ",而日常交谈亦会说 "Let ’ s go to Yum Cha"(中译:我们去饮茶吧)。

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又名包山节(英文名称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是香港长洲海陆丰籍居民举办的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也是香港旅游发展局推介的一个主要节目。举行之日为农历四月初六,会景巡游为四月初八,同日也是佛祖诞。整个建醮期一连 5 天,有 " 迎神 "、" 走午朝 "、" 超幽 "、" 送神 " 等祭祀仪式。其中飘色会景大巡游、醒狮与祥麒表演、抢包山最为吸引民众参与。另外,在此期间,全岛居民食素,游人也找不到一间食肆卖荤菜或海鲜。就连位於码头附近的麦当劳也要 " 入乡随俗 ",用蘑菇包代替有肉汉堡包。

吃盆菜

" 吃盆菜 " 是香港的九龙、沙田、大埔、元水和深圳一带最有民俗特色的传统宴席。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厨师制作盆菜供客人享用。每桌只有一大木盆,盆内按预先烧熟菜肴的贵贱依次层层叠放。底菜一般是萝卜及其他蔬菜,接着是大块猪肉、肉皮、鸡、鹅、鱼、虾、蟹、蚝等。凑齐 10 人吃一盆,传统是从高到低,一层层吃;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加上盆菜盘满钵满的形态,尽显繁荣兴旺之寓意。

烧黄纸

又叫 " 斩鸡头 ",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种民间发毒誓的形式。仪式开始,双方跪在神案前,面对神像,点燃香烛,顶礼膜拜。然后,双方各执一张黄纸,高声吟诵誓言,多为 " 清心直说,并无虚言 "、" 若有戏言,不得好死,断子绝孙 " 之类。接着,庙内执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鸡一只,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洒在写有毒誓的黄纸上,再将黄纸焚烧,方为了结。后来法庭处理一些无头案时,利用民众愚昧的民俗心理,也采取这种形式,土洋结合," 斩鸡头,断疑案 "。

抢包山

香港长洲的习俗。据说 18 世纪的清朝 , 长洲发生了瘟疫 , 导致不少平民死亡。后来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 , 瘟疫得以制止。居民为了酬谢神恩 , 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神 , 并且在长洲北帝庙前竖起三个包山 , 作为祭祀之用。每个包山高约 13 米 , 用竹棚搭成 , 每个包山挂上了约一万六千个包子。包子名为 " 幽包 ", 是一种曾被供神的印有红色 " 寿 " 字的莲蓉包 , 又叫 " 平安包 "。摘得包子越多 , 福气亦越多。但自从 1979 年发生包山倒塌意外事件后 , 相隔了 26 年 ,2005 年才首次复办这项传统习俗。

打小人

流传于香港地区民间的一种小型祭祀仪式。该习俗在香港地区分布颇广,仪式都在三叉路口、桥底、路旁及山边等地方进行。此外,部分庙宇内的庙祝也有替人 " 打小人 " 服务。每年惊蛰是 " 打小人 " 盛行的日子," 专业打手们 " 手操旧鞋烂鞋,打残打烂放在砖头上的纸公仔,代客痛打 " 小人 "。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仪式驱除小人,迎来贵人。港岛宝云道一段、鹅颈桥都是 " 打小人 " 的有名地点。

香港春节习俗

踏入新春佳节的第一刻,香港人多半会前往黄大仙庙,争先恐后地要插上 " 头炷香 ",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财源广进。所谓 " 头炷香 ",指的是每个人在新一年第一次供奉的香,但不一定要当日零时插,任何时候都是好时辰,最重要是心诚。

在香港的庆年活动中,一向重头的戏是舞龙舞狮,而且都要装饰得五颜六色,风采欢腾。舞狮也称为 " 狮子舞 ",在香港不仅是传统的舞蹈项目,而且也是民间的体育及庆典活动。香港人舞狮大多是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不同于北方的舞狮——由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但有雌、雄之分,还分文狮、武狮、成狮、崽狮等。

香港人年前也都要清洁一下家中环境,取 " 除旧布新 " 之意。继而是置办年货。除夕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吃团圆饭。香港人十分注重吃,连菜名都要起个好彩头。团圆饭后,要去逛花市,买年花回家,增加家里的过年气氛。

当然,红包压岁钱是不能少的,但香港人一般不包 " 大红包 ",身上所带的以备不时之需的成迭红包,多数都是装着 10~20 港币。大年初一人们会拜亲访友,正式拜年。许多人家都于桌上摆设年糕、油角、煎堆、蛋散等过年应景之食物。

香港树中秋习俗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

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每年的端午节,香港各地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百舸竞渡,场面十分热闹。连一些外国人也都赶来积极参与。

相关问答

香港传统文化 ?

香港的传统节日也非常丰富多彩,比如农历新年、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富有鲜明特色,传统习俗在香港社区内还得以保存,如新年时拜年、包饺子、赏花灯等。传...

香港 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

1、数字谐音香港风俗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意味着“高升”。...

香港 恐怖习俗?

香港的鬼节习俗在香港,每逢农历七月,不少市民,特别是比较年老的一辈,都会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烧金银元宝和供奉不同的祭品予游魂野鬼,这反映出鬼节有着个人...

香港人 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 懂得

新华网香港2月17日电(记者张雅诗)摆放好鲜花,贴上春联,预备团年饭……香港人早在春节前一周就开始张罗过年。香港一句俗语说“年廿八,洗邋遢”,家...

香港 过年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春节)在香港习惯是叫做(过年)的.香港新年习俗:廿八-洗邋遢是时候大扫除兼(洗白白)即(用柚子叶和黄皮叶洗澡)把之前一年不好的东西洗去,以焕然一...(春...

香港 小年风俗?

小年风俗和江南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江南即南方的小年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比北方的小年晚一天,但都有祭拜灶神的传统习俗,香港的小年风俗和祖国内地的南方地区...

香港 春节都有哪些 传统 过年习俗呢?有哪些活动可以参加?_马蜂...

香港春节都有哪些传统过年习俗呢?有哪些活动可以参加?_马蜂窝问答

香港 立冬节气有什么习俗 - 136****9714 的回答 - 懂得

香港立冬节气没有习俗

香港 是不是流行壁葬?

香港寸土寸金,受传统丧葬风水习俗影响,大多数香港人会选择将骨灰供奉在寺庙中,期望子孙后代兴旺,而供奉骨灰的供奉位,被称为“骨灰龛位”,内地称为“福位”...

香港 大坑舞火龙举办时间?

2023年9月28日百年传统非遗习俗“大坑舞火龙”于9月28日晚在香港铜锣湾大坑火热开场,并持续三晚闹中秋。位于港岛闹市区的大坑舞火龙传承迄今已有140多年的...

 王亚平军衔  三国志英杰传修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