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传统民俗文化 安康农村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遗传悠久,民俗风情内容独特

小编 23 0

安康农村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遗传悠久,民俗风情内容独特

我的家乡在陕西安康,位于在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毗邻,汉江横贯其中。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北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民俗风情生活活方式。

下面主要简单说一说安康节日、美食、婚嫁、丧葬民俗风情

一、安康节日民俗风情

1、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安康习俗,一般正月十一试灯(或谓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项目有舞龙、舞狮、彩船、竹马等。夜间乡间各路灯进城比赛,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凡。

2、二月二,龙抬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所以,二月二这天,民间妇女则会拿着熏香在自家门窗、床炕边仔细得熏一番,口中念叨“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还用纸剪一只鸡形悬挂在房间里,以避百虫,使全家安康。

3、安康端阳节“龙舟节”

临近端午,安康城乡的大街小巷便相继出现各种各样的香包、花裹肚、雄黄、香面和变蛋出售,包粽子用的笋阔叶、蓼叶、苇叶、马兰草、棕树叶(用于捆绑粽子)、糯米、大枣、红豆等也陆续上市,满街一片浓郁的节日气氛。

节日的早上,人们争相起早,去河边水塘、堰渠边和坡边沟岔拔水菖蒲,采撷艾蒿、插在门窗上可以驱邪避疫,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艾枝。这天大人们给孩吃粽子、鸡蛋、喝雄黄酒,还要给每个人的耳朵、鼻孔抹上雄黄酒,以辟疫疬、驱五毒。

还有每年五月份,各地都在纪念屈原举办各式活动,在安康也是一样。这个时期,安康会举办龙舟节,并且融合民间的多项传统,增设“民歌赛”“抢鸭子”等项目,整个城市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4、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的民俗和别的地方大至相同,就是自家人或亲戚朋友一起吃饭,晚上赏月吃月饼。

5、腊月初八“吃腊八”

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将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大米、小豆等一起煮,凑够八样一起来煮。用自己收成的谷物熬成腊八粥,以此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6、腊月二十三“打烟牵”

腊月二十三“打烟牵”打烟牵即扫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将屋里屋外彻彻底底地打扫一番,清洗杯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道,为过年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尘与陈同音,扫尘也代表着除旧布新,将一切晦气、穷运扫地出门之意,寄予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祈愿。

但是传说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就是灶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薄薄的类似锅盔),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7、腊月二十九“蒸馍馍”

农村这个时候蒸馍馍一来是正月天自己吃,二来是招待客人,三来是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和亲戚拜年送礼用,所以蒸馍要挑上好的面粉,蒸上几“箁篮”(装粮食的很大的敞口竹器)。蒸的品种有馒头、油旋旋(花卷)、包子等。

8、大年三十“团年饭”

大年三十这天吃饭颇有讲究,早饭是肉汤加馍馍,吃罢早饭,家家户户贴上大红春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 一般下午两点多就开始了,在家劳作的,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一起吃“团年饭”。吃饭的时候要放鞭炮。听到谁家的鞭炮响,肯定是这家开始开饭了。在农村,“团年饭”又称“谈年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边吃边聊。团年饭要特意做的很多,这天剩饭,意为年年有余之意。

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守岁之时,合家大小依次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邻里之间也相互奔走拜年。

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以免带来不吉利。

二、安康美食民俗风情

1、安康“八大件”

是安康饮食风俗最正宗的代表,是安康酒席桌上一种菜肴组合的名称。在安康,“八大件”被用来招待非常尊贵的客人,或者家中有大喜事,主人才认真地备上“八大件”与亲朋分享并酬谢乡亲,只有过大年的时候是个例外,安康的家家户户招待客人一律上“八大件”。在安康,吃“八大件”讲究极大。“八大件”菜品中分为凉菜和热菜两大类,凉菜亦为下酒菜,上席正中必须放叶青的菠菜,左右两边分别为卤猪耳朵和酱香牛肉,左边正中为炝菜,右边正中为卤魔芋,下边正中一定是莲藕,一边为白河变蛋,一边为酸辣鸡胗。一定要按上青下白,四角为荤四边为素菜的摆法。

三、婚俗民俗

安康的婚嫁饶有风趣,农村大部分男女联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繁文缛节,礼数复杂,综合安康各地习俗,从提亲到迎娶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即:请媒、订婚、报日、迎娶。

1、请“红爷”(媒人)

“红爷”一般都由对男女双方都比较熟悉的人承担。男方家长知道谁家的女孩子,就去“请红爷”(给红爷送礼)托“介绍人”去打听“门户”,这个婚前打听“门户”很重要,主要包括有没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的长相、家庭状况、人品及为人情况等等。如果各方面情况还不错,就要请“红爷”去女方家说媒,如果女方家没有什么意见后,“红爷”给双方家约定日子,让女方去男方家“看家”。“看家”就是女方派几个代表和“红爷”一起到男方家里,看看男方的家庭条件,一般是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等,看男方的条件是否和“红爷”说的一样。如果女方家有意见,女方一般连男方家的“开水”(鸡蛋甜酒之类)都不喝,直接就走了;如果女方没有意见,就会留在男方家吃顿饭。

2、订婚

经过一段时间,为了确认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男方让“红爷”再去女方家去,给女方家长约“订婚”的日子。如果时间约好后,男方要去“过礼”,带上衣服、“礼吊子”(猪肉)、馍馍、粮食、点心等“八样礼”,还要去女方家放炮,表示这家女孩已经同意许给这家男的,街坊邻居这些其他人家就不能再去女方家说媒了。

3、报日子

如果男女双方结婚年龄不够,逢年过节,比如大年初一,男方要去女方家拜年;夏天要去“送新”,就是麦收季节后,把新蒸的白面馍馍给女方家送去。如果双方年龄够了,男方托“红爷”去女方家确定“结婚”的日子,女方如果暂时不同意,就可以把时间往后推;如果同意,就按照男方家的意见确定结婚日期。

4、结婚

结婚当天,男方家就要请客“过事”,请“喜房”,“打响器”(唢呐、鼓、锸、勾锣、马锣五样子乐器),如果女方家距离远,一大早就出去“迎亲”。“迎亲”的队伍包括新郎、红爷、要紧亲戚的女同志(一般新郎的姐姐妹妹、婶娘等),喜房(两人),响器(五人),其他人根据女方家的嫁妆多少而定。

这天,男方要给女方带一份厚礼,除了和定婚时基本相同外,还要给女方带若干套衣服,以前至少四套以上,现在省事一般都给现金了。

结婚当天,女方家也要“过事”,当迎亲的队伍到达女方家时,这些人在女方家“坐完席”(吃席)后,就准备返程了,这时,女方要有“送亲”的队伍,送亲队伍通常由新娘的姑嫂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等组成。

当娘家送亲的人员一行到达新房后,男方应准备烟、茶、果盘等(通常为8个)招待送亲人,并且送亲的人和新郎的父母要进行座谈,代表娘家人向男方做一个简短的交接。

农村结婚当天晚上也喜欢闹洞房,但闹洞房的人员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主要是男方家要紧亲戚,包括姑父、姐夫、老表这些人。闹洞房的地点和方式也不一样,这时,客人大多已经离开了,这时根据亲戚多少,拼几张桌子,放些点心、水果、瓜子、花生、烟酒之类,一共十几盘子。这时新郎给新娘逐一介绍这些亲戚,该叫什么,如何称呼等,新娘就给大家递烟,点火,请吃烟,等等。闹洞房的人通常都会在这个时候出一些节目,供大家逗趣,说说笑笑,把结婚的气氛搞到高潮。农村有“愈闹愈吉”之说。

四、丧葬民间遗俗

丧葬是安康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丧葬礼仪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康由于地近楚蜀,居民“五方杂处”,其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各异。但由于各种习俗的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和渗透,所以丧葬习俗的主要议程大体相同。一般说来,经济上有宽余者,其丧葬礼仪都是十分隆而庄严的,从在人咽气到出殡上山入土,乃至“七七”、百日、周年,它包括家祭,成服、守孝、唱孝歌、打丧鼓、荐亡灵、看风水以及土葬、崖葬、悬棺等一系列程序,祭祀程序繁琐而慎重,这里就倒头、设灵、入殓等做简要介绍。

1、人死洗澡穿衣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烧倒头纸,以备亡人升天或入阴曹地府沿途花销;与此同时,要在室外鸣炮,表示亡人升天,也用以通知左邻右舍前来帮忙。死者的近亲属此时要用温水为死者净身。死者如是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理发修面;是女性,女儿要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安祥,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或火纸遮面。并在死者脚下烧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意为给亡灵在黑暗的阴间照亮道路,此灯一直燃至出殡为止。

2、设灵堂

死者停放在堂屋里,前摆一祭桌,放香炉、蜡台、祭品、供果等,并用黄红纸叠一纸牌,上写“新故显考(妣)×公(母)讳××老大人(孺人)之灵位”,置于祭桌正中。富有之家用白绸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悬挂在灵牌后孝幛正中。孝幛两边悬挂挽联,灵堂祭桌两侧置放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如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宝盆钱树,车马坐骑以及挽联花圈等。在设灵堂的同时,要向亲友报丧事,一般人家由孝子或近亲登门向众亲友报丧,大户人家还印发讣告。此时,亡者之家大门上要张贴白纸对联,额书“当大事”。

3、入殓俗称“封棺”

死者倒头后,要将已备好的油漆棺材清扫干净,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白皮纸包好的草木灰包,再铺上新做的专用大红被褥。有些地方习俗要在棺内的草木灰上铺一层纸,纸上摆药精、明香、木炭皮、柏树叶、丝麻、五色线、七枚清制铜钱,取意尸体不化、香火流长的祝愿。然后铺上殓单、被褥等,再放置尸体。富有之家,棺材内要用红绸缎满糊,内置金银珠宝等,还需要给死者口里噙上金也有噙铜钱的)。死者的亲属要目睹入棺的全过程,“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己做到“养老送终”。

4、上坡入土

农村人一般人死后第三天就要入土,这天帮忙人们把棺材抬到院场,在棺材板两边放上两根木头,用绳子把木头和棺材板固定好,前后放上小杠把抬棺材板的杠子加固好。这个期间,孝子都是跪在地上,面向棺材板。一切准备好后,由管事人叫一声“起”,八个人就抬起棺材板,主孝把孝子盆摔在地上,就住早挖好的墓坑方向走去。

把棺材板抬到墓地后,孝子跪在墓前面。然后由挖墓坑的几个人,把棺材板放入墓坑,孝子开始还土。最后挖墓坑人把整个坑用土填平,整个过程就结束了。具体修墓立碑,农村一般都是在头七完成的。

以上简单介绍我们安康的民俗风情,有关安康的遗传民俗风情还有很多,都是先辈们留下的文化结晶,民俗风情面广,值得后人学习。

二月二龙抬头 盼安康习俗多

本报讯(记者刘波)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也被称为“春龙节”,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民俗专家由国庆表示,“二月二”是我国民间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剃龙头”“食龙须”等趣味习俗,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安康和吉祥的美好心愿。

由国庆介绍,以前在“二月二”这天清晨,家家户户要举行“引龙”仪式,把灶灰末、谷糠或黄土从家里撒到附近的河边,然后再一路撒回来,表示把“懒龙”带出去,把“勤龙”“钱龙”引回来,期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这天,妇女一律不做针线活儿,怕针扎了“龙眼”。有的妇女还要坐在炕上敲炕沿,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露面”之类的吉祥话。

因为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所以“二月二”这天也成了剃头理发的好日子。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为了讨吉利、求喜气,这一天,我国各地普遍把吃的东西都贴上“龙”的标签。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油糕叫吃“龙胆”,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天津人在这一天习惯煎焖子、烙饼。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制作,煎成金黄色,好像龙鳞一样,民间俗说这表示对“懒龙”的惩罚,希望它尽快起身,保佑丰收。煎好后的焖子油光透亮、柔滑爽嫩,趁热浇上调好的酱汁,吃一口唇齿留香。这一天吃的饼又叫“龙鳞饼”,意思是保护龙身。同时,天津人还喜欢搭配炒鸡蛋、炒豆芽菜、拌春菠菜等清淡菜品。

来源: 今晚报

相关问答

你见过最震惊的 民俗文化 是什么?

丨事实上,西方也有闹婚传统,最常见的是新娘向宾客抛吊带袜以示祝福。而酩酊大醉的男宾客们往往等不及,会"自己动手"。后来,有聪明的新娘想出了一个办法,...新...

陕西 民俗文化 村都有哪些?

袁家村:关中第一村推荐理由:被誉为“关中第一村”。既展示关中民俗,又包含了现代年轻人的时尚元素。袁家村老酸奶、酥香麻花、特色卤猪蹄、空心挂面等等,还...

 黑龙江畜牧兽医局  谭秋娟 

上一篇务川传统民俗文化 仡佬族的传统文化风俗,简直太古老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