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古田县传统民俗文化 古田的风俗

小编 23 0

古田的风俗

古田“昔号力田近古”,“民务稼穑”,“鄙朴勤力”,“率直尚气”;还有“好斗喜讼”、“贵巫尚鬼”等语载于旧志、古籍。岁时、农事多祭神祈愿之举,婚丧喜庆重礼仪节文,衣食住行求俭用顺达。随着时代变迁,诸多习俗相沿相革。解放后,生产关系改变,科学技术发展,陈旧习俗大多淡化或消亡,一代新风与年俱成。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农事习俗  

  祭勾芒 旧时立春前一日,县令率众于城郊东祭勾芒(农神之一),以泥土塑土牛为祭品。祭毕抬土牛踩街,任众人鞭策,并各取其土以祈风调雨顺。《玉田竹枝词》云:“土牛赛罢漫加鞭”,“拍手齐歌大有年”。民国初该礼俗废止。  备播田肉蛋 “芒种”播田(插秧)为农家盛事。为适时播田,各户排日换工轮膳,东家主妇必备块肉、熟蛋和灰粿、咸鱼等饭菜款待播田能手和助工。母亲还给儿子手上缚红绳和葛蒲叶,盼望其成为插秧能手。  牛吃“明头” 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牛生日。养牛人家在是日黎明前,提灯赶牛上山吃露草,俗称吃“明头”。民间世代相传这是西天诸佛祖赐给牛的赏物,牛吃了无病会长膘,有“放快牛仔吃明头,放慢牛仔目汁(眼泪)流”之说,此俗沿袭至今。  犒夏 立夏日,农家制磨粿,煮猪肉糟(用猪肉、菜、红酒糟为料)。当日晨举家食磨粿蘸肉糟,有的人家甚至每碗菜都用糟煮,谓之犒夏。有“立夏九碗糟,吃了血气好”俗语,因农忙从此开始,希冀身强体壮。  分龙 “夏至”后辰日,定为分龙日。前一日贴告示鸣锣晓众,是日不得挑粪桶、倒马桶、洗秽物干扰龙神分位,祝愿风调雨顺。违禁者,受众人指责。  “祈雨” 三伏天气,如逢干旱,民间组织人马分别赴百丈漈、龙亭、三井瀑布“祈雨”。请道士通神明向龙王乞赐时雨。用蜡封锡瓶入深水,俗称钩瓶,待水渗入瓶内方可。回乡时,沿途呼救,如遇戴竹笠草帽,即行制止。求之不应,就将附近佛像放在烈日之下。巧遇时雨,谢龙神,修佛像,举行庆祝仪式。  唱耨田诗 东区卓洋乡山村农民在耘田时,随着耙锄一推一拉,农民齐唱耕耨田歌,或与附近耘田者对唱,俗称“唱耨田诗”。内容有民间生产生活习俗,杂以花草虫鱼,古人古事或男女爱情等。时山风习习,歌声回响在谷地田垅,颇为动听。  送茶酬谷 秋收大忙时,巡坝、看水的专雇人员挑茶瓮或麦芽糖,顺路往各农户稻埕,递茶水送烟糖。农户用青谷酬谢他们。  卷埕暝 秋收时节,割稻打谷完工后,即清理谷埕,谓之卷埕。当晚,东家必备□粑和酒肉犒劳帮工,称为卷埕暝(晚宴),以犒谢众人相助并含祝愿“行时”(运气好)之意。  食新 开始食用新米,俗称“食新”。须选择良辰吉日,于是日晨煮新饭后,必先盛五碗敬神明、天地、灶君、门神。同时焚香祝愿。顺便准备好菜,请邻居同食,以增热闹。  做冬福 农历十月,秋收结束,稻谷归仓,农家用新秫米舂□粑庆丰收,煮酒奉牲祀神灵,俗称做冬福,宣告农功告成。

二、建筑习俗

  建房 民国时期民房建筑,沿明清两代格局,前后称落,左右分扇。建造仍按古老程序进行,诸如择地、动土、砌地基、筑土墙,定磉下门坪,架马、做扇、上梁、盖瓦、造灶,入宅等,每一工序开始,均按星士择吉日,比舆指导。而上梁入宅最隆重。上梁由主高木匠主持。接扇后,用竹篙挟扇、木匠发锤拢扇。上梁时,先安子孙椽,贴“上梁大吉”,挂五袋钉、五袋钱。再安丁桁,用五袋谷、五袋棕压桁。木匠高唱10条吉语。请道士设坛判榜,迎紫薇、玉皇、天皇銮驾,安上下神祗、门神、灶君、祖先等香位。待土匠盖屋顶后,随即供扇下粿或□粑,犒劳师傅帮工,招待在场观众。  解放后,建筑惯例随人事之变,摆脱阴阳五行信仰习俗,但亦设宴款待前来祝贺之亲友。  建桥 择黄道吉日动工,桥梁竣工后设祭桥头,长者及造桥董事为先,众人随后,依次从桥上走过,并设宴庆祝和酬谢建桥工匠和民工。  建墓 事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墓址方位,后择吉日,做墓坯和左右阴宅。有钱人家用条石砌成墓坪,面积10多平方米,砖石砌墓面,完工后设酒席款待工匠和亲友。  砌灶 俗称涂灶,择吉日良辰动工,以粉干蛋为点心款待师傅,并在灶腹内安放瓷罐,内装铜钱、五谷、竹钉等物,以求五谷丰登,财丁两旺。完工后升火爆米花,以示大发吉庆。设酒席宴请师傅和亲友,亲友送红烛、鞭炮、糕、盐、花生以及碗筷等厨具,表示祝福和庆贺。  

第二节 生活习俗

一、服 饰  

  服装 清末民初,古田人大多穿粗布衫裤的汉装。男装为对襟上衣,下着别扎裤头、阔裤筒裤子(即圆头裤);女装为大襟的上衣,裤的样式与男装同。年长者如遇喜庆,要穿长袍,有的还外套马挂。富人暑天穿香纹纱黑□衣裳,冬天穿棉袍裘衣。小儿穿开裆裤(俗称毕爿裤)并围兜肚。农夫耕作时穿蓝色緕布衫,雨天穿棕簑。  民国时期。男人穿中山装渐多。女人平时多穿阳丹士林蓝布上衣,黑色布裤,遇有喜庆时穿衫裙。年长的女人穿大夫领上衣(襟与臀平),蓝色或红色长裙。初中生统一着黄色童子军装,男女生上装相同,女生下配黑裙子。  解放后,男女穿列宁装、中山装、汉装。“文化大革命”时期,崇尚草绿色军装。80年代起,服装不断翻新,质料也越来越好,选购或采用丝绸、真皮、呢绒制西装、夹克衫、连衣裙、牛仔服、T恤衫的人已相当普遍,城乡的中、青年穿西装者渐多。  鞋、帽 清末民初,老百姓戴线帽(俗称“蒜头帽”),穿布鞋,雨天戴斗笠,穿木履。富人戴呢帽或缎帽(俗称“瓜皮帽”),穿棉鞋,雨天穿橡胶鞋。老人戴披肩的棉风帽(俗称“畚斗帽”),穿布鞋。婴儿和儿童所戴帽式形象各异,有柿蒂帽、狮帽、虎头帽、麒麟帽等。  解放后,中、老年人多戴有帽舌的呢帽,穿运动鞋、塑料鞋,有的穿皮鞋,农村偶尔还可见到穿布鞋的,木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犹有人穿,后由塑料拖鞋取代。成人现多不戴帽,小儿喜戴各式时髦帽。  发型 清末民初,男孩留囟门发,女孩前额两边各用红髻索扎成上跷短辫子。男青年理平头(俗称海军波头),未婚女性留长发,用红丝线辫成长辫子悬于脑后正中。妇女盘髻。初中男生理光头,女生剪齐耳短发。城区男性老人多理平头;乡村男性老人,有的在头顶百会穴前面剃光,后面留长发用黑丝线辫着辫子悬于脑后正中。女性老人盘髻。解放后,男的多理短发,发型有平头,三七分型,四六分型,平分型等,女的剪短发,乡村还可偶见盘髻老妪。80年代后,女的发型尤其是城区女青年的发型时有变换、多姿多样、有披肩式、奔头式、碎发式、自然式、高刘海式、自然刘海式等。中、小学生理运动式学生头。  首饰 清末至解放前,女人头上装饰品有银扁巴、银簪、银花、绸花,项上挂的有银项链,胸前别的有银胸花、绸胸花,手上戴的有银戒指、银手镯。足踝处带银脚镯。富贵人家的女人带金质装饰品。解放初到70年代,崇俭尚朴,女人多不穿耳,不戴饰品。80年代后,城区女青年巧扮靓妆,从头至脚戴金、银、珠、玉的饰品者不鲜见。  

附 畲族服饰  

  旧县志载古田畲民服饰,男戴竹笠;女跌足,围裤,头戴冠子以巾覆之,或以白石、蓝石串络缚冠上或夹垂两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畲族人与汉族人杂居相亲,相互影响,畲民服饰已与汉族无异。

二、饮 食  

  (一)主 食  古田人三餐以大米为主,早餐吃粥,午、晚餐吃干饭。解放前农村,尤其是大东一带,多吃蕃薯米,佐以咸鱼、腌菜。农忙季节傍晚时分另加粥、面、糕等点心。1960年前后,食粮短缺,以野菜、野果充食。80年代后,主食趋向多样化,常间以水饺、面条、粉干、春卷等。市民饮食注重营养,肉、鱼、蛋供售日多,新菜、野菜受青睐。  (二)庆 宴  50~60年代宴席俗称“三仙酒”,首摆“三仙”菜(肉丸、油条、蛋合制),接着有“四炒盘”(猪肝、肚、鱼片、排骨)、“五色汤”(鱼丸、燕丸、海参、羊筋、鳗鲞)等,大致18盘菜肴。以饮红酒为主。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讲究荤素搭配、色味适宜的较高档菜肴。有珍珠干贝、生汆鲜蝦、清蒸桂鱼、滋补兔肉罐、火焰黄螺、淡水河鳗、芙蓉哈士蟆、酸辣目鱼卷、农家鳝鱼煲、香酥鹌鹑、香煎银雪鱼、香露全鸭、清炖全鸡、蠔油扒猪蹄、香煎蟳块、安井蝦丸、香菇笋、水果、甜汤等20多盘佳肴。饮啤酒、饮料和较高级白酒,抽较高级香烟。宴席结束,赠给每位宾客糖果、热水瓶或钢筋锅、折伞、面盆等物。不同宴席另有定规,婚宴首摆“全家福”(用卤好的鸡爪、猪肝、肚、心、肠、牛肉、笋、蛋拼盘),办丧宴需上太平燕、□仔,房屋落成宴要加糕、包、海参、发菜丸,庆寿宴首摆长寿线面,满月酒要分爆米花、熟芋头、红双蛋。  (三)风味小吃  糟菜 是农家常年备用菜。取本地种的肥硕芥菜晒至半干,用红糟食盐腌制,封藏于瓮中,数天后取食,则微辣清香,俗称“好看莫比新女婿,好吃不如新糟菜”;若经久取食,则鲜红欲滴,喷香四溢,咸酸适口,下粥佐饭,其味无穷。  腊兔肉 昔为古田民间年节之时特制的佳肴。取宰后整兔置于“米烧”锅(锅内放米烤焦)内烤制而成。色泽褐红油亮,肉质干结细嫩,香味浓郁诱人。切块拌以生姜、曲醋而煮,酸辣香甜,诸味俱有。80年代起成为餐馆名菜。  炒面 取机制粗条鲜面,先以沸水煮熟漂水凉干,然后倒入猛火烧烫的适量油鼎内,并拌以肉丝、香菇、大蒜和蛏酱等佐料,即时不断急炒,使之熟透绵软而不粘鼎壁,则成香喷可口的面食。食摊餐馆随时供应,备受游人顾客青睐。  芋蛋面 以蒸熟的本地小芋与番薯粉相混搅成团,用“番薯切”推切成圆条状,垂入滚烫的汤锅内,边切边煮,拌以牡蛎、芹菜等佐料,即成色味独特的美食,望而生津,入口爽滑,沁人心脾。向为古田闲时节日呼朋聚友即兴而作的“喜乐面”,80年代起,街旁夜摊有专营此种小吃的摊点。  鼎边糊 为米浆加工而成的便食,撕成碎片而煮,绵软松脆,易熟实不糊,杂以猪头骨、猪肠等混和相煮,其味独绝。城乡均有摆锅设点于街旁道口,随客剪几段猪肠相搭配,食之啧啧有声,津津有味。  腐片 是古田特制的豆腐干,半尺见方,经文火焙干,质软柔韧,久藏不坏。售时削成长片,薄如蝉翼。烹调荤素皆宜,柔软清咸。多作家常便饭佐菜。  光饼 亦叫“征辽饼”或“征东饼”。相传抗倭名将戚继光创制,作为战士干粮。光饼以面粉为主料,略经发酵,加少许食盐,切块碾成圆形饼胚,粘贴于口小腹大的饼炉内壁,经烘烤即成。中有一孔,贯以草绳,携带方便。在制作过程中,其疾徐有致的碾击声,悦耳动听;而刚出炉的光饼,面脆底软,香酥可口,堪为大众化快餐便点。  咸馅 它为一种特制月饼。平时少制作,临中秋佳节,方有制售。皮薄甜酥,咸甜适口,节日馈赠,别有情味。  苏州糕 系古田特有的精美糕点,以面粉为主料,拌以肉丁、白糖、芝麻、花生等混和制成,裹以薄纸,用蒸笼蒸熟,香甜松软,入口融化,齿颊留芳。庆宴时多备有这一道糕点,日常亦作馈赠亲友之礼品。  其他 旧城的汤丸、枹梗、新城的“炸春”、蕨粉包,大桥的柿丸,西洋的焙酥花生,平湖的豆腐汤,杉洋的麦芽糖等异地异时的风味小吃,亦各具特色而闻名遐迩。

三、居 住  

  古田因地域条件不同,居住各有差异(详见《城乡建设志》),宗族姓氏居集一地,住房注重选址朝向,有“座北朝南,住家安闲”之说。入宅要择吉日时辰,主事人率家属及亲友,取火种,举火燎,参与者各提用红纸条贴着的家具、农具、家畜,沿途放炮入宅。新灶进火后,随即布置堂屋,备茶果,接待观众。晚设扶扇酒,或称扇下酒,席上必供糕、包两盘。前来祝贺亲友必以糕盐赠送,“糕”与“高”谐音,盐有咸味,“咸”与方言“高”谐音,同时赠送贺联贺仪及炉、瓶、灯等用品。兄弟分家,请其舅父为“中间人”,住房按伯仲叔季排行分配左右前后居室。  

四、行 旅  

  旧时,“古田万峰摩天,乱石激水,不通舟车”;“鸟道穿云入,征夫叹路遥”。为求平安,出门要翻历书,择吉日;临行相别必说“慢慢行”、“行好”、“顺路”等语,以嘱小心走路为要。境内逢川有桥,过岭见亭,桥亭多有瓦顶、坐板,便于行人“歇气”。官绅出门坐轿,寻常人家多为穿草鞋或便鞋步行,挑担者驻杖不离手,以作支撑助力之用。走远道,备有草包饭,或在路边摊吃红早米粥,以增加走路体力。民国25年(1936年)古谷公路通车,始有少数人乘汽车而行。解放后,交通事业发展,乘车者日多。60~70年代,时尚自行车。80年代后,摩托车风靡城乡。

五、礼 节  

  问询语 熟人见面时,素来以相互问安并抱拳作揖以示尊重,同时笑脸询问:“饭吃未?”或问:“去哪里?”,解放后抱拳作揖之礼改为握手,其他照旧。有客来家,先请坐,然后奉茶敬烟,叙谈毕送至大门外鞠躬,并说“慢慢行”、“下回再来”等语。  给红包 家长带小孩子首次到人家里玩,那家的老者要包红包,用青和白的緕线捆扎后送给小孩子,并说些祝福语。  作客 首次去亲友家作客,亲友必煮1碗粉干蛋(现在只煮两个荷包蛋,省去粉干)给客人吃。“蛋”,古田人叫“太平”,盖“蛋”与古田方言“乱”谐音,故反“乱”之意称“蛋”为“太平”,旨在愿望太平无事,四季平安。  “莛(ting)茶” 女人走访亲友家,除吃粉干蛋外,亲友家左邻右舍的主妇要备办炒黄豆、炒花生、毕蒲(玉米或术米谷在锅里爆炒而成),杨梅干、柿丸等七八碟干点,放在茶盘上,奉送来访的女客,俗称“莛茶”。

六、称    

  一般称谓 年青人对年长的男性称哥、叔、伯、大伯、老伯、老公公;对女性则以大姐、嫂、姑、姨、大姆、老姆、老婆婆称之。有的称呼加前缀,以示亲昵,如阿公、阿爸、阿妈、阿哥、阿弟、阿姐、阿妹等。  青年男女结婚后,称对方的亲人,本身都要比同辈的降一辈分,如男的称女方的叔父为叔翁,伯父为伯翁,女的称男的为伯、姆、婶、姑等。  特殊称谓 下辈对其直系亲属的上辈有特称,如称父方言叫为“郎罢”,推其源可能是“侬爸”的变意,因古田方言“郎罢”和“侬爸”谐音,称母为“奴奶”,称祖父为“公”,称祖母为“仁”(古田方言念yin),称叔为“家”。  解放前只有官、绅、富户家里的女儿,称之为小姐。解放后老板、太太、先生、小姐之类,称呼在相当长时期少用。80年代后,使用频率渐多。  

第三节 人生习俗  一、婚 嫁  

  送龙凤帖 男女适龄(一般是16岁至25岁)时,就相议婚嫁。民国以来叫“订婚”。由媒婆说亲,双方父母主婚,若同意定亲,双方家长就把子女出生的“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单互换进行合婚,如能相合没有相冲相克,就择吉日进行回大帖,也就是送龙凤帖。男方须做几百斤龙凤饼给女方分送亲友。  哭拜长辈 回大帖后经一定时日,就选吉日完婚,男方备花轿、请鼓吹队迎接新娘。女家送新娘上轿时,新娘有哭拜双亲、长辈亲友以及“摔米头”等礼节。哭拜和“摔米头”时,边哭边拜边唱着俗成的唱词,唱词内容大都是由吉利语编成的。  背上花轿 哭拜后,新娘头上罩着大红盖头巾,由兄弟辈直接背上花轿,轿门的封上竖写着××堂吉月日封,便由轿夫、鼓吹队一路吹吹打打,把花轿抬到男家,由夫妇健在福寿齐全的老妇人(俗称“好命人”亦即伴娘)牵接新娘下轿。  进洞房 新娘从花轿里牵接下来后,由伴娘牵引着踩火盆(俗叫“踏地厨鼎”),然后带进洞房。当新娘第一脚刚跨进洞房时,新郎左手拿着装有米头(米、麦、豆混合)的茶盆,右手抓起米头向新娘连摔三把,以示“下马威”,接着新郎新娘并排坐在床沿吃“床墘蛋”。  拜堂 “床墘蛋”吃后,由年高德劭的长者担任赞礼高喊:“鸣炮——奏乐——拜堂”于是新郎新娘双双步进厅堂,一拜天地、二拜堂上祖先,三拜父母,再请内外诸亲受参,这时长辈须送贽礼红包(有时受参移至第二日早晨),最后夫妻交拜。之后新郎抱着“灯斗米”走在前头,新娘随后,赞礼高喊:“拜堂礼毕入洞房,今夜合欢大吉昌,夫唱妇随鸾凤偶,熊罴叶梦早呈祥。”宣告婚礼结束。  喝喜酒 结婚筵宴开几桌至几十桌不等,宴菜有三仙、家燕、肉糕、切面、鳗鲞、蛏干、海参等十几道。大门口旁边设鼓吹乐队一桌,宾客来家必奏吹击乐以示欢迎。菜上席后,吃过三道菜,鼓吹乐队就开始清唱,通常以唱“京戏”(俗称“罗罗”)为主,有时也唱庶平调(俗称“平讲”戏),与此同时新郎由牵下轿的人陪同到洞房用量布的红尺把新娘的盖头巾掀开放置帐顶。  闹房 婚宴后,洞房紧闭,亲友要进洞房看新娘,定要唱“闹房诗”,闹房诗的内容以吉祥如意和祝愿的言语编成。唱罢闹房诗,方开新房,亲友一拥而入始行闹房。  下厨 新婚次日新娘下厨。从前也办酒席,称下厨酒。这天晚上要宴请姻舅(俗叫“亲家舅”)。宴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即以冰糖等为配料蒸得很烂的大猪腿端放桌上请姻舅,以示隆重。  回门 新婚次日,新娘的兄弟(姻舅)要到男家送红帖邀请归宁,俗称回门。第三天回门,由女方家长操办宴请新女婿,菜肴中也有一道特殊的菜,是用全鸡炖八珍药、桂丸等制成的,席间还有戏弄新女婿的小插曲,试探其能否应付自如以测其贤愚。在女方家住一夜,翌日新郎新娘返回男家。  解放后,提倡婚姻自主,男女青年到《婚姻法》规定的年龄,经双方同意,向政府登记,就可以结婚,简化繁文缛节。新娘不再坐花轿,以步行或以车代步到新郎家成亲,有的地方新娘在动身前有向男方索取轿价惯例,轿价多少视路途远近和男方财力而定。80年代初城关地区曾举行集体婚礼,既节约又隆重。80年代末礼金昂贵,嫁妆档次渐高,寻常人家未敢苟同。  旧时,婚姻中还有再醮、入赘、典妻、送月粮、童养媳等形式。解放后,典妻和送月粮等婚俗已杜绝。  再醮 年轻妇女丧偶再嫁,要在男方择定的那一吉日天亮前自己步行至离乡村一里许地方,由男家雇来的竹舆(俗叫“小轿”)抬至男家,仪式较简单,但在男家也要举行婚礼设婚宴等。  入赘 男孩长大后,无钱结婚,有的女方因缺乏男劳力,便由人撮合,经双方家长和本人同意,男到女家成亲,婚后生的第一胎男孩,须姓女方的姓。  送月粮 女人婚后失偶,子女幼小,生活困难,需人扶持,但改嫁又有不便处;有的单身汉上了年纪无钱娶亲,为了传宗接代,经人撮合与失偶的妇女结合,双方通过协议,每月男方应为女方送粮食,帮工几日,过后男方又回老家,其间生男育女归男方所有,亦姓男方的姓。  童养媳 贫苦人家生了男孩,怕儿子长大后无力为其娶亲,于是就抱养他人的幼女抚育,小少时哥呼妹唤,两小无猜。至结婚年龄,常因操办不起婚筵,就在农历除夕晚,简单地布置一下新房,购置一床新被铺,穿着新衣服,煮两碗粉干蛋叫男女双方吃后同房,就算结婚。

二、生 育  

  护产 旧时,孕妇临产,延道士请陈夫人派虎马二将护产,内室设香位。产后产妇每食一鸡,必先供奉。婴儿落地,衣帽沿明朝款式,带有生不服清朝统治遗风。解放后,此习俗废止,产妇接生多请助产士或进医院。  “洗三旦” 产后三日,用菖蒲艾叶煎汤洗婴儿。备鸡肉面和其他酒菜,招待登门祝贺邻里亲友,称“三旦酒”。祝贺者,随带婴儿衣帽或鸡蛋馈赠。  满月 婴儿满月必须剃头除秽发。换新青兰色衣服,俗称“闷青”。用卵石轻磨头部,戴竹笠,抱至门前,抱者手执长竹枝向空中呼老鹞,再抱婴儿坐緕篮内,翻开书本做看书状。祝愿婴儿长成后,不受欺骗,勇敢大胆,读书成才。外祖家送粉糕及衣物、首饰数十件,称“办满月”。中午设宴,并分送给邻居亲友红蛋、粉糕、炒米花、竽头。  抓晬 婴儿周岁,称做晬,外祖家再送衣服、鞋帽、蛋面等。是日设晬盘,列文房四宝、金银财宝、食物、书本用具等,任婴儿抓取。根据先后抓着的,预测儿童志愿、职业、前途及兴趣爱好。午设宴款待祝贺亲友。  赠福寿 旧时,独生子,晚年得子,或由五行断定者,均认为是贵子。父母向长寿老人包银钱,制盾形银牌。上镌弓箭及“百家赠福”,或约长寿老人、老乞丐,于每月朔望两日送饭,以赠福寿,孩子父母也备物品答谢。解放后,该习俗逐步消失。  

第四节 岁时节令  一、春 节  

  古田人叫“过年”或“做年”。农历正月初一,男女老少黎明即起,开门鸣炮,人人换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初一至十五城乡几乎都开展迎神赛会,管弦齐奏,锣鼓喧天,彩旗飞舞,热闹非凡。按例从初一至初三市不列肆,不讨债,政府开禁赌博3天。解放后迎神和赌博的陋习几已绝迹。80年代后期,这些陋习在有些地方又有复燃之势。  

 

二、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时有道士设醮念经祈禳平安和上元闹花灯的习俗。80年代末,在边远山区还有举行,城关附近已无此俗,但闹花灯的盛况胜过从前,尤以杉洋各村制作的花灯,以其技精、式新、种类多而博得观众赞赏。  

四、清 明  

  清明扫墓祭祖,沿袭已久。是日人们备牲醴、香烛、冥财等物品到祖先墓前,先清除杂草,在墓头和墓摆两旁挂纸钱,然后祭祀祖先、烧化冥财,并用酒喷洒墓碑,以示纪念。水口一带则在中秋日扫墓。

五、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古田人叫做节,家家包各色各样粽子,当天中午全家人吃粽子、春卷、海产、禽畜肉等丰盛的菜肴,小孩胸前还挂着香囊、红蛋、豆娘(用面豆、麦杆、红、绿、蓝的碎布,相间穿在一条线上,头打吊圈,尾装彩色的线絮)和避毒丹,门、户、窗前插着蕲艾和菖蒲,有的人还在大门上贴着“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的红联。家庭主妇于是日午时在整座厝的周围和每个角落洒碱水、喷雄黄酒借以灭虫豸消毒。古田旧城在十里剑溪之旁,从是日起至初十止,每日下午都举行龙舟竞渡,每条龙舟坐16人,竞渡时随着鼓声轻、重、缓、急,划舟者边划桨击水边齐唱龙舟歌,歌声哀婉悲壮。此时剑溪两岸站满观看龙舟竞渡的男女。1958年后新城无河道,城关的龙舟竞渡停止,沿河乡镇水口、平湖等处,仍有此盛举。  

六、“七月半”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民间传说此时鬼门关开放。家家户户先是打扫房屋、擦洗厅头桌,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在厅头桌上,摆3个内放茶叶的茶盏、插香点燃油灯,并在桌上放一脸盆净水和一条干净洗脸巾,意在请返家的先人喝茶、洗脸;继则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内选定一天虔备牲醴供奉祖先并烧化冥财、冥衣给祖先。烧化冥财时还口念冥财多少、冥衣几件,哪一代祖公祖婆收,按次序从远至近一代一代地烧化奉献。大桥沂洋村的广堂殿等地方还有请道士做普渡超渡亡灵。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入夜合家团聚边吃中秋饼,边观赏碧空圆月。当晚有的乡村男青年,用稻草制成粗绳进行拔索比赛;有的乡村由几十人组成舞龙队,用稻草做成草龙,下端插着若干小木棍,周身插满点燃的香线,龙头的前面另用稻草做一大圆龙珠,也用小木棍插着并插满燃香,由一人擎着做前导,到全村各户去游龙,游龙的队伍所到之处,每户必点香燃烛供奉花生、瓜子、茶等,并在草龙身上添插香线,此时必有一人领头喊好话,其他人应“好”字相和。  中秋之夜,旧时农村还有盘诗习俗。诗句通俗易懂,七言有韵,内容有天文、地理、人事诸方面。如一方唱“撩你盘诗撩你盘,手拿棋只共棋盘,让你将军车马炮,卒子过河又一盘。”另一方应和“撩哥盘诗哥就来,哥哥诗本未带来,成千八百无数算,铁的扁担挑不来。”又如一方唱“艮字一点字是良,单刀匹马关云长,过了五关斩六将,击鼓三声斩蔡阳。”另一方答“成字加土字是城,莫讲关公许出名,东吴吕蒙用一计,全军覆没败麦城。”诗来诗往再三盘答,唱声响彻夜空,常至深夜仍不分输赢,最后只好由和事者出面调停,由输方鸣炮作罢。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九,九是阳数,日月并应,故又称重阳。旧时城关人于此日登山赏秋景,据传能消灾解厄。儿媳们炒面条敬奉老人。1988年定此日为敬老节,城乡老人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登山和放纸鸢等活动。

九、冬 至  

  俗称冬节。家家户户的主妇在前一日晚上换衣梳头戴花搓□丸,并点香燃烛,摆放新筋、福桔、葱等,以求吉祥。冬至日早晨把搓好的□丸放进滚汤煮熟后捞起,用碗盛着再插上燃香,一碗碗端放在屋顶、厅头桌、谷仓内,并在所有门、户、窗等处粘上二三个□丸,以答谢神祗和供奉祖先。早餐时全家团聚以□丸为主食。有的人还备办牲醴冥财于是日上墓地祭扫祖坟。如遇有丧事的人家,冬至时忌搓□丸,而由亲友馈送。  

十、祭 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前后,家家户户大扫除,清除烟灰污秽,洗刷炊具器皿,洗帐被,扫庭院居室。二十四日(有的地方定二十三日)晚,摆置香、烛、酒、茶点果品于灶头祭祀灶神(古田人称“灶君”),意在让灶神喝醉酒,吃好糖果,然后上天向玉皇大帝奏事时多说好话,以求来年生活美好。  

十一、除 夕  

  除夕日家家户户贴对联,备菜肴、香烛、“金银元宝”(冥财)供奉祖先和神祗。晚上主妇煮隔年饭,全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灶内埋火种,家人围炉守岁至深夜或天亮。1980年后,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文艺节目。零点时间,燃放烟花爆竹迎新春伊始。

二、忌 讳  

  生活忌讳 乌鸦在门前厝后啼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必须赶走,并说些吉利语以自慰。公鸡在晚上子时前鸣叫或母鸡会象公鸡一样鸣叫,认为家有凶事,必须请道士设醮念经消灾。人死后,棺木只许向前扛走,不能走回头路,否则,则认为亡灵无法超生对丧家不利。看见老蛇打索(即交媾),认为是倒霉的事,要煮两个荷包蛋吃,以求消祸。女子18岁、24岁忌结婚,因邑人祀奉陈靖姑,陈靖姑18岁结婚,24岁为民解厄殉难,故有此忌。  劳动忌讳 建屋上梁时忌说“莫钉”,因“莫”方言念“mo”,含“没有”之意,“钉”与“丁”谐音。意思是说新房不能没有“添丁”。雇人砍伐树木,在吃早晚饭时倘遇有饭碗打破或有人吵架,即停止出工,以防不利。  节日忌讳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忌说“莫”。过春节忌穿白衣裳。  交往忌讳 出外,忌问“有没有回来”。和人来往,忌说毛(没)好病,半减死(夭折而死的)。写信不能写红字的信,写红字即表示断交。写墓碑的字,要用四除,然后再用五除,除后,余一字或两字最好,倘余三字或四字、五字都不宜。因为“生、旺、死、绝”和“富、贵、贫、贱、绝”这里头的第一字和第二字是人之所愿,其它各字则不吉利。办丧事向人借麻衣(即孝衣),用毕要悄悄把麻衣和人情礼放在被借人的家里。忌向被借人声明“我麻衣拿还你”,倘如此必遭羞辱。回大帖(俗称订婚)的字要写成双,忌不成双。讣告只许写一张,忌写两张,写两张有“重丧”之嫌。  

第六节 良 风  一、尊 老  

  轮膳 赡养父母古有成例。兄弟分居,留下赡养父母田产,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日食由兄弟轮流供奉。每人10天,周而复始。轮值时,必备适口菜食,如逢节日,各另进食。父母疾病共同护理。父母亡过,赡养田产列为祀产。解放后,除祀产取消外,轮膳之举仍流行。  乡饮 明清两代,县行乡饮之礼,每三年一次。请县内缙绅耆老参加。参加者称“乡饮宾”、“耆宾”。在明伦堂举行。由县一级官员行三揖升陛,三让入席仪式。德高望重儿孙满堂者,赐匾褒扬。民国27年(1938年)为年达80岁以上者举行敬老会,由县党、政、军一级官员主持。  赡养五保户 解放后,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孤寡老人均列五保户,由各生产队具体执行,保衣、食、住、医疗、丧葬之事。所在地机关单位、学校师生,每逢节日逐户慰问。有吉巷乡梧山小学师生,自1963年以来,发扬雷锋精神,利用课余假日,为五保户砍柴、种菜、洗衣、扫地、护理疾病,数十年如一日,省电视台曾播映他们的真实镜头。  组织老人协会 1980年,各乡先后成立老人协会,并由各协会组成老人联合会。1988年,县成立离退休教师协会、钓鱼协会和诗社等。提倡“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1990年,县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黄田、水口、平湖、新城镇成立分会,对老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检查督促。组织老人参加保健、游艺、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对卧病老人或死亡老人家庭进行慰问、吊唁。对长寿老人和金婚夫妇举办祝寿庆贺活动。  

三、拾金不昧  

  旧时,路不拾遗向为传统美德。60年代,群众学习雷锋精神,拾金不昧屡有传闻。1985~1990年,先后有华侨旅行社职工陈赛球、黄田镇居民陈北传、城关镇个体户蓝仁忠、凤都小学生魏巧琴、魏惠玉、魏燕生等拾到千元、万元以上巨款和贵重物品,均设法送还失主,受到表彰和赞扬。  

第七节 陋 习

  缠足 清末民国初,古田女子还有缠足陋习,以足缠得短小为美。民谣云:“三寸金莲,四寸银莲,五寸可怜。”此陋习民国后期被禁止。  吸鸦片 旧时,鸦片传入古田后,不少豪绅巨贾、地痞流氓抽吸,平民也有抽吸。上瘾后戒之甚难,吸得骨瘦如柴,形同枯骸。因之倾家荡产,卖妻鬻子者常有闻见,民国政府虽有禁令吸食,但因官、绅、贩勾结,互相从中渔利,故禁而不止。解放后,严令查禁,即时根绝。  赌博 赌博有押花会、押六字(俗叫“六陈”)、推牌九、打四色(俗叫“纸牌”)、打麻将等,其中以押花会、押六字、推牌九为害尤烈。常见赌者顷刻间输光巨额钱财,以致妻离子散或自寻短见。解放初至60年代中期,赌博匿迹。80年代不少地方又死灰复燃,尤以打麻将为盛。  弃婴 解放前,因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影响,或因家贫子女多无法供养,婴儿生下后,写好生辰八字,放入篮子或纸箱内弃放外面,以期别人拾养。解放后曾一度消失,80年代又有弃婴现象出现。  叫魂 儿童因病或因受惊夜啼,其母不延医就诊,而用衣服包剪刀、厘戥、镜、尺等物,并燃香线于门前,沿途或向厨房烟囱高声呼唤,以为可请神明带回魂魄,如是三日;病重者还特请道士设坛夺魂。由此往往耽误就医。

 

四、倡导文明风尚  

  1980年县设立“五四三”办公室(后定名文明办公室),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各行各业首先推行“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宣传部门致力精神文明建设,1985~1990年举行各种报告会,展览会1500场次,编写《长城颂》、《红日颂》、《改革潮》、《明珠赋》、《古田诗刊》等专辑,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及热爱家乡的宣传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举办节日游园、歌咏、猜谜、吟诗、体育和观赏花灯、龙灯、书画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创建85个乡村教育中心站、夜校,还举办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班,提高群众文化、科学、道德素质。全县评选为县级文明机关单位163个,文明村36个,文明楼院8个;省级文明单位有古田第一中学、新华书店、邮电局、新城镇、凤埔乡、西洋和下地两村。1990年,受国家表彰的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23人。受省表彰的先进集体63个,先进个人91人。五好家庭、卫生家庭、行业窗口十佳户,十星文明户,全县计4万多个。  

 

二、互 助  

  民间素有邻里互助风尚。每逢婚、丧、喜、庆,或遇天灾人祸,彼此间予以赠物、帮工、送款;农忙时节,亲朋戚友相互帮工助力。50年代,农村组织互助组互助生产。80年代,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互助资金,互相帮工,交流经验,促进食用菌生产大发展。  

一、民间崇拜  

  (一)神明崇拜  先民认为自然界现象的变化是各种神祗在主宰,故建坛庙楼阁,沿周礼一年四季举行祭祀仪式。  社稷坛 宋景德三年(1005年),在县治西郊建社坛、稷坛,祀土地五谷之神。定每年仲春、仲秋两月上戊日举祭。是日坛中立石为主,左右分别立社神稷神木牌。祭品用全牲,祭器用陶瓷,立黑帛,由县令主祭。  风云、雷雨、山川坛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县治东南建坛。定每年仲春、仲秋上巳日举祭。后奉令与城隍合祭。祭日坛中设风云雷雨牌位,立四帛;山川居左,立二帛;城隍居右,立一帛。祭品用全牲,祭器用陶瓷,由县令主祭。  邑厉坛 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县治北门建坛,祀无祀鬼神。定每年清明,仲秋及十月初一日举祭。祭前三日,县令率下属请城隍牌位立坛中,下左右设无祀鬼神位,由县令主祭。  乡厉坛 明洪武二十四年令各都里达100户者立坛1所,全县共立45所。祭时,祭品、祭仪与祭邑厉坛相似,由各都里甲主祭。  先农坛 仲春月亥日,在县治南郊先农坛举行。由县令率领下属及老农代表与祭。  魁星楼 在县治南鲤鱼洲,祀魁斗帝君。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年)毁于洪水。溪山、兰田两书院,亦有祀魁星神位。  文昌阁 又名奎光阁,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于县北台山下,光绪年间重修,县治北门龙首山巅有明伦堂奎光阁,俗称八角楼。螺峰书院及杉洋乡亦分别建文昌阁。  东岳庙 城关及西乡溪头、寿林洋均建泰山庙,水口建泰山行宫。民国27年(1938年),城关庙拆建为中山纪念堂。  三皇庙 元延祐三年(1316年),建三皇庙,祀“天、地、人”三皇,由县令主祭。明洪武二十九年因不合制度而停止。  迎神像 城关各街坊,于正月中旬,分别迎城隍太保、总管、拓主、孥公等,唯迎城隍最隆重,信众抬城隍塑像,顶七爷、八爷、判官、保长等空身塑像,配之以各种仪仗、乐器巡境,沿街各商店放炮迎接,而上年营利最多者,更虔诚迎接,晚上各街各定时间,组织舞龙、舞狮、跑旱船、小丑戏蚌精等节目踩街,然后到各街宫庙表演取得礼包后离开。  神会 城乡信众自愿结合,假神庙,以神为命名立宴会,定会规。由与会者递年值首。此会城关各街最考究。太保宴最早举行,城隍宴最丰盛。正月十五日,在一保城隍庙,设案陈列福礼,中有各种造型拼盘。如苏州糕架成拱桥,面色垒成宝塔,米粿组成游龙,全鸡装成凤凰,目鱼海参并成蝴蝶,鱼翅排成蓑衣等,又以家藏古玩或应时珍品排列,香烛林立,以表虔诚以资观赏。晚设宴,席间传杯行令,互相祝福,至更阑夜静,尽兴而散。  (二)祖先崇拜  祭墓 父母坟墓建成后,择吉日开祭。而后定祀产,择祭日,立墓规,制墓簿,由各房子孙按序轮流司祭。祭前一日,司祭者登山扫墓。祭日,备香烛、金银纸钱、供品、祭文、铜锣等,率众赴祭。先拜祝土地,读祭文,再拜奠祖妣,读祭文,再由登墓子孙自动跪拜,焚化金银纸钱。延赞礼主持此仪式,待饮墓酒,分祭饼果品后回乡。祀产丰厚者,以全牲为祭品,雇唢呐班。雇肩舆让高龄族长、房长或有科名者乘坐。回乡后分祭肉,或设墓宴。因年代久远,子孙衰败,或迷信风水不好的坟墓,不予祭扫而荒芜,被人耻笑为“祖宗吃长草”。  祭祠 大乡望族均建姓氏宗祠,祀历代宗先。集祠产,立祠规,由各房子孙按序轮流司祭。祭日,均在仲秋七月,祭品定三牲或全牲。设赞祀,奏唢呐,引族长,房长及有科名者拜祝,读祭文,焚化金银纸钱方告礼毕。族内家家户户各备纸钱,入祠焚化。午设宴,会族人。大族富家另建义祠祀无后族人。族内子孙父母新亡丧葬完毕者,或得中科名者,学校毕业者,分别入祠行祭祀之礼。  (三)历史人物崇拜  祭孔子 宋真宗年间(998~1022年),县治建文庙祀孔子。每年仲春、仲秋两月上丁日举祭。清朝设宫廷舞,称“八佾”,定八列,每列八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令选舞生大合乐与祭。县一级官员担任主献、分献,武官陪祭。与祭者,斋戒两日,先一日,宿庙堂,列祭品,司礼仪。是日四鼓着礼服,举燎、悬宫灯、鸣炮秦乐开祭。五鼓祭崇圣庙。民国时期,由县党、政、军一级官员任主献、分献。与祭者有老秀才、举人及各界代表。是日晨三时集中,四时开祭。享堂前祭台列祭桌、备祭文。设总赞1人,引赞8人,司乐3人,管理人员2人。是时,鸣炮奏乐,总赞宣布,由引赞引主献、分献各就位。再由引赞引主献循左廊至盥洗处作洗手状,登祭台上香进酒。如是3次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后由总赞朗读祭文而礼毕。与祭者各分祭肉一份,古称“作胙”。崇圣庙,另由孔教会主持祭祀仪式。民国23年,国民政府定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次年定该日为教师节,又颁发《孔子纪念歌》歌词,系《礼记·礼运》,用现乐曲谱成。每年七月初七日,各学童家长,备香烛茶酒,干鲜果子及鱼、虾、蟹等造形面饼20余盘,于是日下午供奉孔子,俗称“办七夕茶”。民间还传言“字纸是孔子公的眼睛”,要敬惜,否则会被雷击。城乡中心地方普遍建造纸炉焚化字纸。家家户户各备纸篮拾字纸,送到炉中焚化。山村僻居之家,要在野外焚化,让纸灰随清风流水飞逝。城关孔教会及社会公益团体,雇人走街串巷,收集字纸,集中焚化。  供奉朱子 门下生尊之为“师表”,儒士誉之为“真儒芳躅”,民间称之为“贤人”。溪山、魁龙、蓝田等书院,均供奉朱熹塑像,城关、杉洋各建朱文公祠、行春秋二祭。韩侘胄先后派人来古田谋害朱熹。来人因感朱文公乃正直之人,不忍加害而殉身就义。杉洋、城关各建庙以祀,俗称太保殿。杉洋人说太保姓康,城关人说太保姓陈。  举祭关羽、岳飞 关岳庙祀关羽、岳飞。东西庑配享历代名将,如张飞、赵云、谢安、王睿、韩擒虎、郭子仪、韩世忠、戚继光等24人。民国时期沿旧制,定春秋两季戌日举祭。由县级官员职位最高者致祭,同级官员陪祭,次级官员2人任东西两庑分献。军官、警官各1人任叫仪。官绅、学校师生为礼仪执事。文职或武职官员一律与祭。  纪念四忠臣 在县治北门建四忠祠,俗称北坛庙。祀张巡、许元、南霁云、雷万春。纪念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的英勇事迹。  建名宦祠 在文庙戟门东庑建名宦祠,祀历代县令、县丞、县尉、县尹、主簿、教谕、训导、总督、巡检有遗爱者28人。单独建祠的,有唐刘疆,宋李堪,明王所、徐建、刘若金,清甘体垣、陈瑸,民国孔宪洛、梁仲昆等县令。魏棨身任参议,为主保杉洋,亦建祠纪念。杉洋建陈瑸、杨易祠。水口、谷口、黄田古驿建陈瑸、熊彦迪、金中承等祠,谷口盐运司林艾陵、金吾莦、屠汉波、陈建中等官职虽小,却同情民间疾苦有政绩,当地人民亦分别建祠。祠在城关者,由县官主祭,在乡驿者,由当地父老主祭。  为乡贤建祠 文庙戟门西庑建乡贤祠。祀历代有业绩闻于闾里者24人。单独建祠的有因出力奏请朝廷准予建城的明广东布政司左布政,因燕王发难而殉职的山东道盐察御史林剑英,义士林英及樵夫某君,孝子卢朝鼎等亦为之建祠。  

 

第五节 民间崇拜与忌讳  

八、重 九  

三、拗九日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日。“拗”为不顺之意,取其反义,沿袭为孝顺长辈之俗。每年此日,家家户户以秫术拌红糖为主料,杂以豇豆或花生、红枣等,由晚辈蒸煮成拗九粥,于是日晨送给长辈吃,表示孝敬之意,然后举家共餐并馈送亲友。此俗延至今时。  

四、丧 葬  

  巡棺 当男或女寿终时,全家啼哭,当即请师傅造棺材,同时在大门口用一块门板张贴白纸讣告。棺材做好后停放在丧宅后厅,子孙掬井水为死者沐浴后穿好寿衣放进棺内,用干稻草或一小段小竹篾以死人的鼻子为标准比量左右相距,直至把死者调整至不偏不倚为止。接着全部直系亲属手执醮油点燃的红纸捻或点燃的香线,半躬身慢步从左边棺材尾至右边棺材尾环绕一圈,以示永别之意。  报丧 巡棺以后就盖天板布桐油灰,设置灵堂安放灵位。如果是老妇人寿终时,还要报讣其娘家亲戚(俗称“外头家”),“外头家”来吊丧时,作孝男的事先要准备香案,摆在大门外,身披麻衣,跪着迎接,“外头家”叫起来时,才能站起来。  开光 报讣后就请僧尼、道士“开光”念经,有钱人要念七夜,一般人只念一夜,孝男要陪着跪地守灵。  白祭 “开光”毕举行灵前祭奠,燃点白烛,有钱人供奉全猪羊,一般人只供奉猪头、猪肝等牲醴,由孝男司祭,参加祭奠的所有亲友,均穿素服戴白帽。  头七 父母新亡,停柩堂屋,设灵堂,供灵桌。每日清晨,儿媳必送热水、清茶、热饭、熟菜到灵桌,必恭必敬,如是达四十九日。而后备柴、米、菜、油、盐、酱、醋等,供亡灵自理。等到出葬后为止。  出殡 白祭后随即出殡,由一人手提“马灯”领先放“路钱”(冥财的一种)开导,孝男身披粗麻衣,手执孝男杖,紧随棺木之后,亲友一律穿素衣,送棺木上山。回来时脱去素装披红布带以示吉利,中午丧家办丧事酒宴,宴请亲友。而大东一带则在下午出殡。  停柩 从前有停柩陋习,即夫妻有一方先去世时,其棺木不是就抬去埋葬,而是停放在住家附近的粪寮内,等到另一方也去世时,才把两具棺木一起抬去埋葬,以示生同衾死同穴之意。  戒律 不论男女寿终,儿女要挂麻纱臂套,孙辈戴白纱布臂套,百日内不得理发。儿孙已订婚的,在百日内就要完婚,俗称乘凶结婚,否则要待三年服孝完满,才可结婚。  解放后办丧事较简单,省略许多繁文缛节和清规戒律。男女寿终后,只要贴讣告通知亲友,出殡日亲友莅临送葬,丧家广分白布或毛巾给亲友缠臂(死者是男性毛巾缠左臂,是女性则缠右臂)以示是送葬的参加者。但仍有办丧事酒宴,宴请亲友。有的人家办丧事之铺张浪费,比过去有过之而不及。  

三、寿 诞  

  记寿 古田人从50岁开始每逢“十”举行祝寿,亲友送猪蹄、寿面、寿联、寿烛等,相邻好友亦送两包寿面,以示纪念寿翁的寿庆。普通人家做寿很简单,只在春节期间,煮寿面、烫家酿酒,全家团聚吃一餐,名曰“记寿”。  拜寿 有钱人做寿场面隆重,每届寿庆之年的春节期间要举行拜寿(即祝寿)庆典,厅堂两侧壁上挂满亲友送的寿幛寿联,正中桌上放置两根点燃的大红烛,桌前沿挂红桌裙,桌前面摆放一把披着红毡的太师椅(即“公座椅”),椅前接连铺3块新席红被褥铺设的拜铺,每铺间隔1尺。寿翁或寿婆着新装端坐太师椅上接受子孙、亲友祝拜,拜时其子女先并排站在第三铺的铺前,然后齐步向前于第一铺拜堂上祖先,而后退第二铺拜寿翁或寿婆,再退第三铺两手抱拳作揖向站立两厢的亲友道谢。亲友祝寿只在第二铺跪拜。当亲友跪拜祝寿时寿翁或寿婆一般都回避。祝寿毕,设寿宴请亲友并发给参加祝寿者拜寿红包。

来源:古田县人民政府

ND1905

古田县特色文化

1、朱子理学文化朱子是朱熹的尊称。朱熹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福建尤溪,长期在闽北讲学,他的理学又称“闽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朱熹晚年因朝廷党争,受到奸党迫害,为避“伪学”之难,应古田门人的邀请,来到古田讲学,同时又培养了一大批当地门人,还在许多地方留下诗文墨迹。后来时过境迁,党禁解除,他的理学被奉为金科玉律,他的文集《四书集注》及经学注释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依据和教科书。当年朱熹先后在古田十多个书院讲学,理学文化的中庸和谐理念在古田深深扎根。同时,朱熹处处为人师表,以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以及修身养性的大家风范,清廉俭朴的生活习惯,为古田士人学子乃至普通老百姓树立起完美无瑕的圣哲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传承者,对古田的教育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

2、圆瑛文化圆瑛是古田平湖端上村人,19岁出家,担任过九届的中国佛教会领袖。他毕生弘法利生,布道施济,爱国爱教,备受佛教界的推崇。圆瑛虽然是出家人,但他又是一个积极爱世的社会人。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存亡、社会变革、民族兴衰、人民苦乐紧密相连。他把宗教与政治、佛教与儒教相联系,进行不断的融汇和升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圆瑛文化。圆瑛文化的实质是治心和济世。就是无家,无我。他主张入世救世,以大乘佛教义理的实践,匡正人心,积极生活。他认为,时局动荡,连年战争,乃是“我”字作怪,倘若人人能以“无我”之心,报国济世,则家家和睦,社会和谐。圆瑛文化的特点是博大精深。他认为佛儒教理同归一辙,佛教与儒教在理论上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他把释迦牟尼佛学与中国的儒学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把它们融会贯通,让佛儒和谐相处,继承和发展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近现代佛学体系,使佛学理论更加通俗化、社会化,更容易被大众普遍接受,因而把近现代中国佛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圆瑛有一首诗这样说:“入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横作感时诗。”他就是用佛教的理念,匡正人心,净化心灵,实现报国志向,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陈靖姑文化陈靖姑是福州下渡人,后嫁到古田,其间帮助当地人做了很多好事。她一生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是海内外共同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她“舍身祈雨,舍己为人”的精神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安定稳定还很有现实意义。陈靖姑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福建先民到台湾,渡海不易,求生维艰,故祈求他们随身带来的神明临水夫人的保护及庇佑,得以渡过彷徨无依的时刻和精神恍惚的日子。为此,陈靖姑信仰不断繁衍,信徒不断增加,寺庙不断增建,遍及台湾各地。自两岸开放探亲之后,开启了宗教信仰——陈靖姑寺庙进香的大门。自一九八五年始就有许多台湾香客到古田临水宫进香,捐建香客楼。现在古田整个临水宫建筑风格,木雕、对联、故事传说,《闽都别记》里重要故事情节,都是古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库区文化古田县是全国少有、福建仅有的移民县份,古田库区是古田最大的县情。古田人民为国家建设两次奉献美好家园,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壮举。体现了古田人民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一五”建设期间,国家建设两个大型水库,其中之一就是古田溪水库,1958年开始建水库时,全县人口16万,移民4万多,淹没了一个城关,两个乡镇。当时水库、水电站建设的设计方案和投资运作等均由中央决策,新中国领导人朱德、陈毅、谢觉哉等来游湖、视察时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1994年,温家宝视察古田,称赞古田人民有两种精神,一是奉献精神,二是苦干精神。随着古田两次移民、两座水库的建成,我们现在拥有了美丽的翠屏湖和金钟湖,翠屏湖边有极乐寺,是圆瑛文化的载体,翠屏湖边有溪山书画院,是朱子理学文化的载体,翠屏湖附近的临水宫是陈靖姑文化的载体;在翠屏湖畔,儒、道、释三教俱全,湖底、库边有许多美丽故事的传说,为翠屏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5、食用菌文化古田几十万人,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创新所形成的食用菌产业,是古田经济的一大特色,是我县的支柱产业。古田人民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率先突破食用菌技术,试验成功瓶栽银耳,先后取得了银耳、香菇袋栽和竹荪生料栽培,荼树菇栽培四大技术突破。2007年,被中菌协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光荣称号。食用菌发展,改变了古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来源:古田县人民政府

ND1905

相关问答

福建省 古田县 鹤塘镇过年有什么习俗?

福建古田县鹤塘镇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人们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

宁德 骑行最佳地点?

宁德市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很多适合骑行的地点。以下是一些宁德市骑行的最佳地点:宁德市环城路:这是宁德市的一条环城路,全长约100公里,沿途风景优美,可以...

福州非物质 文化 遗产有哪些?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信俗、闽剧、高楼米线、词明戏、软木画等。1、民间信俗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福建省古田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田 有什么美食?

特产携带类1、古田红曲古田红曲为食品工业中起发酵、防腐、生香、染色等作用的添加剂与佐料。以古田所产最佳,故称。该曲呈颗粒状,暗红色或鲜红色,质轻,曲...8...

邵武过年有哪些习俗?

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年”。春节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春节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间活动...

宁德 彩礼是什么个情况?

我是正宗的福建宁德人,女方要的彩礼一般有两种价格,第一是18万8,第二种是20万8,:就来说说我同学的儿子吧,他刚刚订婚,女方要了彩礼是20万8,另外梳头钱三...关...

民间祭奠故人上香有哪些习俗? - 188****2003 的回答 - 懂得

礼生:指司仪,即仪式的主持人。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守灵·?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

福建最古老十个县?

1、延平公元196年置县,至今1825年,2019年末总人口47万人,素有“森林之窗,本甲全闽”之称、我国南方三大杉木产区之一、境内有一江三溪(闽江、建溪、沙溪、...

闽侯历史 文化 街区怎么样?

(摄于2020.01.14)八闽首邑闽侯县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县城中心的甘蔗街道昙石山更是历史文化深远的风水宝地。最近,昙石山又增添一处新景点“昙石山历史文...

龙岩春节哪里好玩?

以下是一些推荐:古田旅游区:古田旅游区是龙岩市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有许多红色旅游资源,如古田会议会址、古田会议纪念馆等。春节期间,这里会举办一些庆祝...

 于大梦  胡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