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陕西的民俗文化特色,你知道几个?
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历史悠久。大家对于陕西的印象,可能是各种美食,或者是各种驰名中外的景点。除了这些,陕西还有许多有趣又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快来一睹为快。
No.1 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
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关中皮影曾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荣获优秀奖,并远销美国、西欧、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No.2 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
经研究认定,汉调二簧形成较早,各地其他皮簧声腔剧种都与之存在渊源关系,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近年来,汉调二簧观众锐减,经济上出现困难,不断走向衰落,专业剧团纷纷解散,目前仅剩下安康汉滨区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而且这个惟一的剧团也正濒临解散的危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大声呼吁,应该尽快对这一古老剧种进行抢救和保护。
No.3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演出。
No.4 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宜君农民画是宜君民间艺人得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宜君乃至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一种绘画艺术。自然、古朴、粗犷的绘画风格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华艺术园林增添了异彩。
宜君农民画的独特的艺术想象、超空间的艺术构思匪夷所思:隔着肚皮你可以看到肚子里的娃娃;隔着果皮你可以看到核肉的形状;可以看到不停地摆动着头吃草的马。神奇而真实可信,超越现实却又寓意深刻。
静与动的结合使你叹为观止,很难相信"中国有千万个毕加索、马蒂斯、竟生长得宜君为片古老的土地上。
No.5 西安鼓乐鼓乐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
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No.6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文革期间,陕北民歌被禁唱,只有《东方红》如同第二国歌被中央广播电台每天播放。1975年以后,陕北民歌逐渐恢复演唱,1979年榆林民间艺术团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并被摄入电影艺术片∴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专调榆林民间艺术汇报演出团赴京进行示范表演,对遏制当时国内艺术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出了王向荣、郭云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优秀民歌手。
No.7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并分不同行当兼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唱腔体裁为曲牌体,或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伴奏乐器曲目多演绎男欢女爱和儿女情长的内容,尤擅表现由此生发出的离愁别怨。
历史上的榆林小曲主要是由爱好者以自娱自乐方式演唱,后来出现了作为乞讨手段的走街串巷演唱、堂会演唱及高台性的经营演出。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榆林小曲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乏人的困难,面临失传危险,需要设法加以保护。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都有失传或者失去的困难,但是,他们的存在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并且也都代表了曾经人们生活的历史和印记。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能在现今快速的社会发展下他们的痕迹会变淡,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这些民俗和文化,就像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一样。
陕西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
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哦~
文章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shiner火山 审核:刘阳
转载需告知并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如有侵权或转载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微信后台
以便我们第一时间内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往期精选
最后一天啦!明天去家门口看国庆阅兵车辆!抓紧时间去一睹真容
今天起!联盟大桥、渭滨中学新校区通公交啦!以后再也不用倒车!快来看看你家在这附近吗?!
再过5天,宝鸡这座小城将惊动全省,美出新天际!
宝鸡面皮研究报告
10月20日,宝鸡金秋菊展强势来袭!15万株菊花、8种主题空间,还有更多惊喜!错过再等一年!
宝鸡这几家醉美民宿,有情调不拥挤,十一长假不妨住住去!
陕西特色风俗大全,关中十大怪只是其中一部分
八百里秦川尘土风扬,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调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这是当年陕西的一个描述,其实陕西特色风俗非常丰富,关中十大怪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今天把这些有趣的特色风俗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欣赏陕西特色习俗文化。
安塞腰鼓
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陕西有哪些特色饮食习俗 。
陕西花馍
花馍,又名“面花” ,在陕西山西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尤以陕西关中花馍最为出名,陕西花馍目前已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期间蒸枣花馍,元宝馍等等;正月十五做面盏,送给小孩的则为面狗,面羊等;清明节做面燕,寓意春回大地;七巧节做巧花,如面桃,面鱼,面石榴等等;给老人祝寿就用面做成寿桃花样,寓意长寿安康。
陕西花馍
面条像裤带 ,我们关中当人称之为(biangbiang音)面,这个字打不出来,如下图所示。因为制作过程中,在案板上摔打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正宗的这种面条一般宽2,3寸,长一米左右,厚度因人而异,喜欢吃筋道的人,面条厚度一般会超过硬币的厚度,大火煮烂再调味。喜欢糯软的人会把面条擀得很薄,特色就是是薄,筋,光。看起来就像裤带一样,对外地人来说有些吓人。
陕西特色面食
面条像裤带
烙馍像锅盖 ,我们本地人叫这种美食为锅盔。以乾县锅盔,武功锅盔最为出名。这种美食的特点是“香,干,酥,白”,干硬耐嚼,内酥外脆,香醇味美。相传是周武王伐纣时,士兵在途中为了急行军,仓促之间用头盔装了一团面放在火上烧熟,后来大家一吃味道很不错,就改用大锅制作。由此看来锅盔应是压缩饼干的鼻祖,既耐吃又方便携带 。据说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得益于锅盔,用这种食品作为士兵的干粮,因为便于携带和长期存放 ,极大地提高了军事效率。
锅盔像锅盖
油波辣子一道菜 ,秦椒很出名,不但辣味十足,而且非常香。再经过煎油一泼,色香味全部展现。这就叫“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 ”。油泼辣子在几十年前那可是奢侈品,即使是现在,陕西人的饭桌上油泼辣子都必不可少。俗语这么说:油泼辣子一道菜,醮馍拌菜调干面,嘴巴一抹嫽得太 。现代陕西人在辣子面中再加入芝麻,核桃仁等等,用合适温度的热油一浇,香味四溢。油温掌握很有要求,温度高了容易把辣子面烫焦,油温低了则又容易出现生油味。
油泼辣子一道菜
泡馍大碗卖 ,西安美食除了各种面食,还有闻名全国的三秦套餐“凉皮肉夹馍”外,就属牛羊肉泡馍出名了。陕西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必须是大块的牛羊肉,馍是死面馍,碗是直径近一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作老碗。一老碗冒着热气和香气的牛羊肉泡馍吃下去,一般的壮汉也能吃个肚儿圆。大碗吃饭是陕西人豪爽性格的一个侧面体现,您吃过陕西的牛羊肉泡馍吗?
泡馍大碗卖
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就是衣食住行,说完饮食,咱们再来看看陕西人的穿衣习俗和“住”,“行”习俗。
帕帕头上盖 ,这个习惯现在50岁以上的人都有记忆,一般都是农村老太太爱在头上顶一方手帕,既能防灰防雨防晒,还能用来擦汗或者包东西,可谓一举多得。现在这种习俗几乎看不到了,人们更流行戴时髦的遮阳帽。
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 ,这也是关中人几十年前很多住房的样子。一般的房子房顶都是“人”字形,这种房子仅是”人“字的一半,我们当地人称这种房子为”厦子“。关中地区干旱少雨,木料缺乏,盖这样的房子省料省工,有俗语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随着陕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房子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房子半边盖
碗盆难分开 ,因为早年间关中地区以田间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半天下来又累又饿。一般吃饭都用青瓷大碗,一碗能盛6-8两,基本上一碗饭就能吃饱,省得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碗大如盆,于是就有了这个说法。
陕西大老碗
不坐蹲起来 ,用陕西方言准确地说是 “圪蹴”起来。即使旁边有凳子,陕西人特别是60年代以前的老人都习惯蹲着吃饭,蹲着“谝闲传”,蹲着晒太阳,蹲着抽烟。也许我太胖,总觉得蹲的时间太长腿会麻。但是看着这些老人蹲完起身就走,他们的腿脚貌似没有任何酸麻的样子,真是奇怪。据说老外都不会中国蹲,估计他们腿脚上没这功夫,哈哈。
不坐蹲起来
姑娘不对外 ,陕西自古帝王州,关中自古土地肥沃,历史上长时间是国家的粮仓,相较外地而言,吃喝不愁,当地的姑娘一般都不愿远嫁到外地,因此才有了这个习俗。也正因为这不缺吃喝,陕西男人都比较懒,我文首提到的"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 ”的笑谈就是来源于此。同时陕西姑娘不远嫁也方便照顾年老的父母,而且与陕西人比较恋家这个习性分不开。
姑娘不对外
睡觉枕石块, 陕西上了年纪的人,特别喜欢用砖头或者石头做枕头。特别是夏天,石枕散热快,很容易让头部降温。石枕有清热降火的作用,有助于人在夏季迅速进入梦乡。这可能也与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相对而言木枕和石枕更受陕西老年人的喜爱。
石枕
说完陕西十大怪,咱们再来看看别的陕西特色习俗 。先说关中剪纸 ,这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2000年前的西汉墓葬中,考古人员就发现有金箔剪成的老虎,大象,鸟纹,云纹等图案。在宝鸡就有周成王剪玉圭的民间传说,可见关中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关中剪纸以意构象,以象寓意 。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英雄人物,典故传说均可以剪纸表达。
关中剪纸
关中剪纸欣赏
华阴老腔,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最早摇滚”。 始于明末清初,为陕西华阴市双泉村张氏家族戏。其唱腔高亢豪迈,刚直磅礴,很有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的气势。2006年,华阴老腔已经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谭维维与张氏兄弟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通过央视春晚让全国人民再次感受到了华阴老腔的魅力。
华阴老腔表演
安塞腰鼓 ,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我们听评书都知道一句话:“擂鼓助威,鸣金收兵”,安塞腰鼓早期源于以鼓助威,以鼓报警,以鼓告急,后来演变为以鼓为乐。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文鼓重扭轻打,以扭为主,武鼓刚好相反,重打轻扭,以打鼓为主。
安塞腰鼓
社火,在陕西主要形式为高跷,旱船,高台,秦腔脸谱,秧歌等等。 据史料记载:“ 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一般都以热闹欢腾为主题,多用来庆祝春节和元宵节。秦腔脸谱社火一般以秦腔戏曲题材或者民间传说题材为主,游演时队伍庞大,气势恢宏。目前陕西多地的社火已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社火的内容也加入了很多现代气息。
陕西民间社火
陕西民间社火
户县农民画,演变于关中剪纸,刺绣,年画,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 户县农民画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画面简洁饱满的特点,非常具有关中农民的生活气息。1988年,户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农民画多次荣登我国邮票画面,1500多件作品被国家级刊物发表,并多次应邀到海外展出。
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
秦腔,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起于西周,在秦朝时开始成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发源于今宝鸡,凤翔一带,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以苦音为主。苦音腔是秦腔的最大特点,慷慨激昂,深沉哀婉,悲壮高昂,也正因为这个特点秦腔唱起来更像在吼,所以有“吼秦腔”一说。秦腔脸谱绘制风格细腻独特,古典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我国三大脸谱系统。
秦腔《母子恨》
秦腔《三娘教子》
除了以上这些特色民俗,陕西民俗文化还有陕北民歌,眉户,凤翔木版年画,凤翔彩绘泥塑,宜君农民画,合阳提线木偶戏,陕北说书,陕北秧歌,陕西特色方言等等。陕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源于民间生活,充满浓浓的泥土气息。 我是惠子,弘扬传播陕西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留意关注,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相关问答
陕西 有什么 民俗文化 ? - 懂得一、面条像腰。扯面,正宗的做的冰冰面和通常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
陕西民俗文化 有哪些?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
陕西 有哪些特色的 传统文化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尤其特色文化有如下几点:1、陕西方言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
陕西 有什么吉祥寓意的习俗?我的故乡在陕西白鹿原上,儿时的记忆里,每年腊月初五“吃五豆”开始就进入了过年模式,从记忆最深的就是过小年,这一天,白鹿原上的女主人是辛苦的,也是权威的...陕...
陕西 有哪些特色的 传统文化 ?历史世界历史名城,华夏精神故乡—西安。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特...
陕西的 三大 文化 ?唐三彩陶。2.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3.眉户。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4.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
剪窗花是哪个地区的习俗 - 懂得剪窗花是陕西地区的习俗之一:陕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窗花剪纸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年年节,在关中一间间灰白瓦房...
哪位亲帮忙介绍一下西安的政治、经济、 文化 生活、风土 民俗 、教育卫生情况(任选几个介绍即可)?政治不感兴趣,经济绝对西北的老大,也是未来西北内陆城市的龙头文化底蕴深厚,十三朝古都,民风较纯朴的,教育发达,拥有全国最多民办院校的地方,最多时有5...
西安周边旅游,有哪些 民俗文化 村值得一去?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去过的值得推荐的美食街及民俗村,就在西安市区以及周边,周末了可以去逛逛。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非旅游专业、个人能力有限,欢迎批评指正!...西...
陕西 大年初五习俗?正月初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破五节”,以前每到大年初五的早上,总会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长辈们就会说今天“破五”了,该放鞭炮了。可能很多人不懂大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