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传统春节民俗文化 灌阳县民俗文化迎春贺新年 增添年味乐开怀

小编 23 0

灌阳县民俗文化迎春贺新年 增添年味乐开怀

来源: 2021-02-17 09:49:31 我来说说阅读 次

2021年新春佳节之际,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灌阳县观音阁乡文明村毛竹槽屯灯火通明,烟花璀璨,舞龙舞狮的喜庆氛围弥漫着整个小山村。

今年大年初四是毛竹槽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一天,因前几日应邀参加了洞井椅山村和石家寨村的舞龙表演,所以今晚毛竹槽屯也邀请了他们下来参加舞龙活动。在村里小学的篮球场上,早早地就聚集着附近前来观看舞表演的村民,他们中有桃花村的,立强村的还有洞井上面各村的村民,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围观群众达近千人。

舞龙表演是毛竹槽屯一直流传下的习俗,听老一辈说,以前村里舞龙队非常壮大,有青龙一条、金龙一条。而且村里有一个山洞叫做龙岩洞,洞里的石笋就如一条卧龙盘旋,传说这是古代龙的化身。毛竹槽村前有一座山叫红山,在红山脚下有一座宝塔,造型别致有七层之高、八个角、是镇河塔,每年在腊月二十八就要把两条龙请出山洞去塔边祭拜一番。就这样,村里一直沿袭着舞龙的习俗,用舞龙祈祷,神龙佑护,以求得村庄老小平安康健,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先前毛竹槽村民们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和观赏性。之后村里的后生们腊月请龙出洞就开始练习,选出专人舞龙珠,其余的舞龙身,共十人组成。在龙珠的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等。是一种十分活泼且好看的民间表演。今年毛竹槽村民又学会了几个新的动作,游龙灵活穿梭在人群中,动作果断、酣畅淋漓,看得村民大呼过瘾!回乡或远嫁的村民都纷纷感慨家乡变化之大,年味越来越浓。

灌阳“二月八”农具节:穿越千年时光 焕发民俗新风采

图①:2024年农具节现场盛况。 记者蒋璇 通讯员陆仕臣 时荣林 摄

图②:活动现场,人们选购热情高涨。 记者蒋璇 通讯员陆仕臣 时荣林 摄

图③:活动现场展出新型农耕机器。 记者蒋璇 摄

图④:寿佛巡游。 (灌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⑤:传统蓑衣蓑帽展示。 记者蒋璇 翻拍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灌阳“二月八”农具节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内容:灌阳“二月八”农具节,是当地独有的民俗节日,始于唐代的灌阳云台寺庙会,整个活动均由民间自发组织、参与,代代相传。起初,民众只是相约农历二月初八到灌阳赶庙会,并借此机会进行各种农具和农产品的交易,而后随着参与庙会的商人越来越多,农具生意也越发兴旺,赶庙会逐渐演变成了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农具节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达到顶峰,至今已沿袭千年。  项目级别:2014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报记者 蒋璇  在璀璨的非遗文化中,民俗是当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桂林,就有多项民俗类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它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大多已传承百年以上,在民间深受欢迎。其中,以灌阳县的“二月八”农具节历史最为悠久,这个始于唐代,由赶庙会演变而来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沿袭1300多年。  对于生活在灌阳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小县城里的当地人来说,农具节是除春节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祈求丰收、感恩大地的盛大庆典,更是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的重要平台。  同时,农历二月初八,也是该县每年的春耕开耕时节,每到这一天,“土产山货将大街填窄,欢声笑语把小巷挤宽”。群众自发参与到农具与农副产品交易,趁着节日买卖犁耙、箩筐、簸箕、米筛、锄头、镰刀、桌子、板凳等。  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如今的“二月八”内涵不断丰富,已经不仅是一个展示各种农具的庙会,而且是涵盖经济、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的盛大节日,成为灌阳人民幸福生活的集体展示,也是桂林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一道风景。  千年盛会延续至今  民俗文化韵味浓   灌阳“二月八”,源于灌阳县黄关镇中秀村云台寺,自唐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是云台寺的庙会。  唐垂拱年间,长安法师洞源高僧抵达今黄关镇狮山寨,初建“云台寺”,寺内供奉无量寿佛。约40年后,即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一位法名洞源澈的吴越宦官,虔掷重金数十万两,历经十年,建成庞大的云台寺院,寺内设有湖、广、江、浙等多家会馆。  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唐代桂北一带一位高僧的生辰,其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生于郴州程水(今属湖南资兴市)。《湘山志》中提到,寿佛“法腊百有六十六岁”(166岁),唐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十日圆寂于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其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被人尊称为“寿佛”,后称“无量寿佛”。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全州、兴安、恭城、灵川,及湖南道县、江永等县的村民、商贩,三教九流,千家万户几乎倾巢而出,从四面八方涌进云台寺(外省的客商则从二月初一便纷纷云集云台寺预订房间,直到十五日之后才离寺)朝拜,祈求寿佛爷保佑,使得云台寺人山人海,香烟缭绕,钟声悠扬。  当天,人们买卖的生产生活用具琳琅满目,主要有手工编制的竹木类(蓑衣斗篷、凉席篾货、桌椅板凳、木梯木床、木柜木箱等)和锻造的铁器类(锄头挂耙、犁头犁架、茶锅菜锅架等)。集市上四处奔跑的小孩,把青竹做成的“叫叫”吹得震耳欲聋,“叫叫”也称“喇叭”,因此灌阳自古便有类似于“二月八,吹喇叭,答滴答滴答”等童谣流传;民间的采茶剧、木偶戏、耍猴子的、卖武艺的常常博得满场喝彩;米粉、麻圆、花生宝塔、羊角粽子、香菇十八妹(味)、冬酒二十哥(锅)等各类风味应有尽有;各个摊位前,大排长龙,商贾小贩赚得盆满钵满,喜笑颜开。  太阳西斜,商贩乐哈哈地收拾摊位,醉汉扛着犁耙趔趄而归。其间,人们乘拜佛、营生、游览三利之便,大行布施,或以钱,或购买农具、种子施舍给穷困百姓,以助春耕。继而,信众及弟子日益增多,香客游人接踵而至。久而久之,形成了“二月初八朝寿佛”的民俗和盛大的“二月八”庙会。  随着参加“二月八”庙会的商人越来越多,农具生意也越发兴旺,赶庙会逐渐演变成了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农具节”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达到顶峰,后来发展成为灌阳镇、文市镇、水车乡“二月八”的圩日。  历经千年,这一盛会,延续至今。  2024年3月17日,“灌阳农具节”在县城的灌江边拉开帷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感受这一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大集”。  开幕式上,身着瑶族传统服饰的演员们为台下的观众带来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博得了众人的阵阵喝彩。  当天上午9点30分,“寿佛巡游”正式开始。奉抬寿佛的仪仗队将寿佛爷从关帝庙请出,沿江东路穿过二月八主会场到县二桥,再到江西面的县城中心和大市场,经灌江路回到关帝庙。一路上,队伍里鼓乐、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一同上阵,持续约2个小时。  传统农具、现代机械、特色美食等区域,人头攒动,大家各自挑选着心仪的商品。  村民戴军挤在围观的人群中,感受着热闹的节日氛围,拿起手机不停地记录着。他说,虽然他已在外务工多年,但每年“二月八”都会回来,乡亲们还像以往一样,“在这里,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以前了解非遗都是通过网络和书籍,今天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现场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吃、饮品等当地特色美食,让我们在品味民俗文化的同时,能满足味蕾上的需求。”从湖南过来参与活动的陈先生笑着说。  老传统玩出新花样  多面体验欢乐民俗  起源于民间,传承在民间。  传统在时代中演进,“二月八”民俗活动亦在漫长的岁月变化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让其在集聚情感共鸣的同时,又能推陈出新,至关重要。  “辛亥革命后,全国掀起捣毁寺庙的浪潮,与全州湘山寺齐名的灌阳黄关镇云台寺也未能逃过此劫,千年古刹毁于一旦,寿佛爷的佛像也被烧毁,后来我们找人重塑了佛像,将其供奉在关帝庙。”灌阳县民宗局副局长袁桂春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二月八”农具节以及传统“二月八”衍生的诸多灌阳独有、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灌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相应机构,组织专人对“二月八”相关的节日习俗、音乐、舞蹈、物品等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收集,对濒临失传的制作工艺和有影响的代表性活动进行重点保护,并建立了档案。“通过各项措施使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地保护灌阳‘二月八’农具节的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传承民族团结友爱优良传统的目的。”  “寿佛巡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寿佛”文化是“二月八”起源的重要部分,2016年开始,灌阳县委、县政府深度挖掘这一活动对“二月八”的影响,为此,特别在活动中增加了“寿佛巡游”这一环节,将“寿佛”从寺庙中请出,为百姓赐福。  灌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张亚明告诉记者,“二月八”的活动时间从唐朝刚开始形成时的一天发展到2011年的一周,再到今年的持续一个月。在他看来,活动时间的延长,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前来体验,让他们在旅游体验非遗民俗的同时也参与到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之中。  张亚明介绍,2024年的“二月八”农具节结合“广西三月三”节日,从3月11日至4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为期一个月。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集中展现灌阳县的瑶族、农耕、桂剧、美食等地方特色文化。3月11日,该县举行“二月二龙抬头”开耕仪式,就此拉开农具民俗文化节序幕;3月16日(农历二月初七),在该县新街镇兴办唐景崧故居猜谜一条街、桂剧演出等系列民俗活动;3月17日(农历二月初八),在该县县城举办“二月八”农具民俗文化节。  “除不能去的,灌阳人都赶‘二月八’。”资料显示,宋时参与人数就有3万多人。近年来,在灌阳县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二月八”农具节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逐年递增,人数最多时,全县29万居民中有近10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县城共庆节日。  “每一个灌阳人都是‘二月八’的传承人,担负着珍惜、爱护、传承和宣传它的责任。”张亚明说,在政府和民间各方的合力下,如今的灌阳“二月八”已成为灌阳最靓丽的文化名片,在这背后,则正是世代灌阳人的努力、团结、拼搏,得以让“二月八”农具文化这棵“树”生长得越来越茂盛。  “民俗游”热辣滚烫  为乡村振兴赋能  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既能滋养乡村百姓,又能吸引远方游客,也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近年来,灌阳县运用“历史底蕴+民俗节庆+民族内核”的模式联动县、镇、村以及景区景点、商超等多层面开展节庆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灌阳“二月八”已由灌阳县委、县政府升华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农具文化”为主题,涵盖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民间盛大集日。  自2015年以来,灌阳县每年至少会从财政上划拨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举办“二月八”农具节,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呈现在众人眼前,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国际友人慕名而至,不仅加速推动了灌阳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还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主旨,为灌阳百姓带来了福利和实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现在,农具节充满了各种传统文化的味道,同时也很注重现代发展,近几年农机展区的“无人机喷洒农药、机械插秧犁田”等活动非常引人瞩目,展示了现代农业微创新和新兴技术的成果,人们对农耕的热爱也因此得以保留和传承。  记者了解到,现代农机具在灌阳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1.84%,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1.03%,现代农业机械化正悄然影响着灌阳的农业发展。  正值就业困难时期,农具节的组织者也特别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活动现场举办了把“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暨桂林市灌阳县“春风行动”暨重点企业用工保障专场招聘会。这些招聘会的举办,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招聘优秀人才的平台,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当天,2024年广西“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灌阳县“春风行动”保障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同步举办,区内外10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8000个,现场求职人数超过5000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07人。该县利用传统节日,为企业用工牵线搭桥,帮助群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桂林日报

相关问答

全州 春节 的习俗?

全州春节有大年三十“封岁”祭祖先和大年初二给祖先拜年的习俗。相传,这些习俗是曾经生活在全州九疑山下的舜帝后裔传下来的。每年除夕“分岁”,当地山野中,...

什么 文化 能代表桂林?

桂林作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桂林文化什么文化能代表桂林?桂林的山水、漓江、桂花、风光、米粉、辣椒酱、三花酒、...

你怎么看待中国女书?

江永如何会产生这种神奇的文化现象?我们请看江永的地理位置。江永属丘陵地区,位于偏僻的湘南山区,地处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东部、东北部与江华和道县相邻,西...

广西稻蛙混养政策扶持?

广西坚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来抓,2018年全区稻渔种养面积达105万亩,同比增长48%,覆盖了全区90%的贫困县,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以上。今年将...

谁知道关于牡丹的历史啊,要有记载的,并说明出处,谢好心人...

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

谁知道关于牡丹的历史啊,要有记载的,并说明出处,谢好心人...

look牡丹.洛阳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

桂林有哪些值得玩的景点,有什么特色的土特产?

名闻天下的桂林山水,值得玩的地方数不胜数,自然界赐予我们的漓江精华段阳朔至兴坪的“漓江第一湾”、“黄布倒影”,人类智慧结晶的世界水利明珠兴安灵渠,闻名...

红薯怎么加工才能卖个好价钱?

红薯在我们农村,是最普通的食物了,以前农村不富裕,粮食不够吃了,红薯是作为辅食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吃,做法各种各样,还是非常好吃的。红薯要通过加工,卖个...红薯...

桂林最具代表特色的菜是什么呢?

桂林十大美食小吃盘点来桂林旅游不可错过的十大美食小吃摘要:桂林菜系纳百家之长,特别是兼容了湘菜、粤菜、川菜等菜系的特点。南北各种口味也在这里进行了广...

广西农家乐哪里好玩?

近日,自治区旅发委公布了一份名为《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名单的通知》,认定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等2家单位为五星级乡村...乐...

 百年民国  高精度位移传感器